主页 > 论文欣赏 >

产业集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2016-10-03    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作者:王娜

【摘要】产业集聚是我国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来,产业集聚给长三角地区带来的效应也逐渐凸显。本文从理论研究出发,通过研究产业集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结合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状况,探讨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对贸易的实际影响,从而得到相关结论并提出加快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国际贸易;长三角地区;影响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表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集聚作为目前最重要的产业组织形态,引领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全球各国经济体出现“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如美国硅谷的电子产业集聚、好莱坞的娱乐产业集聚、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棉纺织产业集聚等。这些产业集聚在促进技术进步、拉动行业发展、增加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同时国际贸易、国际交流事业的发展,也为产业集聚增加了一份新的力量。
    一、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概述
    (一)主要概念界定1.产业集聚产业集聚(Industry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内,处于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由于地理位置、业务关联、基础设施共享等因素而汇聚在一起的过程。产业集聚,已经成为现在经济体系中一支重要的组成力量;产业集聚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克服单个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遭遇的成本增加、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克服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经济风险、交易问题,使得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众多中小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增加竞争力量的首选。2.国际贸易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是行政划分体系中,不同的国家或者行政区域,彼此之间商品、劳务、信息的交换与交流,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国际贸易的发展,影响着各个经济体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快了“地球村”的建立。
    (二)产业集聚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产业集聚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机制并非直接性的,而是由产业集聚的各个要素出发,分别对其产生作用,并最终影响到国际贸易。
    1.产业集聚影响国际贸易的内部因素产业集聚总是根植于地方文化,有着当地社会、文化的烙印。产业集聚,归根到底,是企业彼此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而其内部关联要素,则通过这类协作或者竞争表现出来,进而影响国际贸易。(1)比较优势当一个国家在某个产业方面的资源禀赋非常充裕,导致价格较低时,这些产品会被大量出口;而当其在某个产业的资源禀赋较为缺乏,导致国内生产价格高昂时,应该采用进口的方式来弥补。而当众多企业选择在某地理空间集聚时,这个被选定的地理空间可能会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如廉价劳动力集聚、能源或者原材料丰富、基础设施可共享等;同时,产业集聚,使得众多独立的企业可以分工协同,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这种由于资源禀赋带来的优势,使得产业集聚对国际贸易中产生重要作用。(2)企业创新在集聚正式形成后,技术共享、创新共享则成为产业集聚地中所有企业所共同拥有的优势;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管理理念创新、产品创新、营销方式的创新等都可以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进步,这种产业集聚带来的创新效应使得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方面拥有显著优势,从而使这部分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改进国际贸易格局。
    2.产业集聚影响国际贸易的外部因素在当下产业集聚的发展中,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逐渐凸显,外商投资规模扩大、对外联系进一步深入,都会对产业集聚区中企业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产生影响。
    (1)外商投资外商投资,一方面是国际贸易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会对产业集聚地的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形成循环机制。外商投资对于产业集聚区中的企业作用非常明显,外商投资可以有效弥补在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缺口,随着外商投资而来的技术、管理理念等要素会对企业产生巨大功效,而外商投资对改善产业集聚区产业结构、出口结构等都会产生显著影响。
    (2)产业对外开放程度加深产业集聚完成后,为了进一步的向外扩张,产业集聚区不断加强对外协作,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硬件设备、技术、管理理念、营销理念等,在逐渐的对外开放中,赢得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以我国山东半岛为例,其不断加强与日本、韩国甚至欧盟国家的国际合作,在海洋产业、临港产业等方面迅速完成产业集聚与产业扩张,目前山东半岛在船舶制造、海洋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方面已经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外贸易能够促使产业集聚的形成,而产业集聚区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更加迅猛,我国内部形成产业集聚既可以促进外部规模经济形成企业竞争协作、技术创新,促使良好的产业环境形成;当产业集聚融入到全球的价值链中,可以促使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使我国形成技术转移扩散,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增强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内部产业集聚的形成亦可造成企业间恶性竞争,恶意压低产品价格,降低产品竞争力;同时产业集聚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会过度的依赖外商,更易造成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和贸易壁垒,降低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二、长三角产业集聚及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一)长三角产业集聚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三大经济圈齐头并进的经济分布,包括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其中,长三角经济圈主要包括上海、浙江、江苏三个行政区域;环渤海经济圈则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五个行政区域;华南经济圈则包括了广东、福建两个省份,这三个经济圈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产业集聚发展比较早的地区,产业集聚成为其最大的经济特征。长三角经济区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4%,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其地区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18.76%。从三次产业关系看长三角的产业集聚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聚。制造业的集聚引起人口的集聚,人口的集聚引起服务业的集聚,由此又引起制造业需求的增加和集聚。[1]具体说来,上海的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现象较为明显;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产业集聚的行业门类比较多,主要以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轻工业及消费品行业为主,2013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547亿元,增长23.7%,总投资额2218亿元,增长25.1%;江苏省的产业集聚的主要领域为有特色的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全省现有营业收入超50亿的产业集聚区270家,超百亿的产业集聚区149家,超500亿的产业集聚区15家,超千亿的产业集聚区1家。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10.5万家,从业人员690万人;实现增加值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营业收入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利润2900亿元,同比增长12%;实缴税金1700亿元,同比增长12%[2]。
    (二)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现状1.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的规模如表1所示,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长三角的外贸规模曾出现明显下降,但在之后的2010及2011年开始恢复性反弹。2012年和2013年出于经济转型期的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量略有增长。2.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研究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产品的结构规模,对于研究长三角地区产品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如研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可以用来分析出口地工业成熟程度;而高新技术产业则包括众多内容,其在长三角地区广泛集聚,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可以在一定成度反映该地区产业集聚带来的技术结果。从表2、3、4能够看出,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产品出口结构正趋于优化和合理,国际贸易的进行也势必会对长三角的产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3.长三角地区外资进入情况外资进入是国际贸易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与产业集聚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2006年-2013年长三角地区外资进入情况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除了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外资进入之外,长三角地区在外资引进规模上保持稳定增长,外资引进,对于改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定将产生明显的作用。

    三、长三角产业集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这种众多企业空间上的集聚会产生明显的规模效应。主要表现为资源(基础设施、技术)的共享及对外资的吸引,从而使得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产业集聚强化了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长三角地区形成产业集聚的主要产业之一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长三角产业集聚区内,其比较优势仍在于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低劳动成本,这种比较优势也在长三角的国际贸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本优势是基于“资源禀赋”之上的,长三角的资源禀赋具有多样化,如廉价劳动力集聚、原材料丰富、基础设施可共享等;同时,产业集聚,使得众多独立的企业可以分工协同,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因此对于长三角产业集聚而言,那些集聚类产业生产成本普遍低于国际生产成本。通过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比较优势,能更大程度上来提升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用工荒”的屡次出现,长三角地区正面临着劳动力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这在国际贸易中也有明显表现,即众多发达国家将代工产业、制造工厂转向印度、南非、巴西等地,而放弃了在中国进行加工,导致中国加工贸易中的优势丧失。可见,长三角地区迫切需要为产业集聚寻找新的比较优势,培养其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聚区产业创新带来国际贸易的增长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升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创新的投入,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众多产业集聚区技术、产品、管理等要素不断得到创新与进步,已经成为引领我国技术创新的“领头羊”;长三角地区不仅集聚了我国重要的科研力量和众多的教育资源,而且汇集了众多的科研机构,长三角地区也因此具有更加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长三角地区因为众多技术研发中心、创新中心集聚,也因此形成了拥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和能力,这种技术创新也不断增加长三角地区产品技术含量与竞争优势,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三)外商投资完善长三角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结构长三角地区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成果斐然,外来资本的进入,优化了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新的技术与经营理念,导致了产业集聚的优化;同时,产业集聚的优化也进一步吸引外商投资,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拉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业集聚区在接受外商投资资本与其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之后,在产品结构、产品技术含量、产品价格优势方面表现更具有优势,从而成为国际贸易中活跃的力量。由于外商对长三角地区工业制成产品的投资,使得工业产成品出口显著增长,而工业的迅速发展,则显示着该地区由传统的粗犷型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但是在长三角,也存在同一行业企业数量过多、同质竞争严重、劳动要素不足等阻碍外部规模经济发挥作用的不良因素。

    四、产业集聚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改善国际贸易的对策

    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各种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开始显现。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国际贸易还面临很多挑战,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政府加强产业投资,优化产业环境根据长三角地区发展经验与面临问题,政府应该在保持对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区的投入与投资的基础上,还应该不断调整外商投资体系、引导外商投资的合理应用、鼓励产业集聚区的不断创新。政府对长三角产业集聚区进行投资,将改善其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使得长三角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拥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对外商投资的积极引导,可以解决目前长三角地区资金匮乏的现状,优化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
    (二)合理规划产业集聚,协调产业发展长三角地区需要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战略,有计划地对产业集聚与产业布局进行引导,防止过度的同质竞争;同时,建立科学的协调机制,协调产业集聚区内部资源、人力、资金,依靠打造整体优势而获得在国际贸易中的先机,利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基础雄厚和港口岸线便利等优势,注重发展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聚的转型,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争取在发展低碳绿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最后,还要做到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协调发展,不仅需要不同企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适当的技术共享、创新共享也是十分必要的,力图在重点领域上率先获取突破,建立体制改革试验先行区。
    (三)优化经营理念,注重优势培养除了依靠政府引导之外,产业集聚区内的独立企业也应该不断优化自身的经营理念,缓解对外部规模经济的过度依赖,形成企业自身的优势,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首先,长三角产业集聚区的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开发、经营创新,依靠创新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实现“技术、生产、发展”的良好循环,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其次,合理运用外来技术,产业集聚区内技术交流频繁,企业应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应用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技术,尤其是软件技术;最后,要不断延伸企业的价值链,在产业分工不断细化的国际背景下,找准企业定位,通过价值链的延伸降低经营风险。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区域参与国际分工更多地表现为把若干个城市通过集聚的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和产业协作,今后长三角地区需要继续保持社会、科技文化转型的同时,加大经济转型的力度,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优化出口结构,同时要积极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增加科技与经济、市场的结合度,努力实现创新驱动,促进全面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0.
[2]陈宁.我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稳步提升[N].江苏经济报.2013-5-2.第A01版.
[3]杨欢进,周燕.产业集聚对对外贸易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2009.1:5-8.
上一篇:汉语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常见误用分析及教学对策 下一篇:中国页岩气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相关文章推荐

  • 我国医药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研究
  • 消费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以党建集群引领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 创新发展视阈下的产业集群党建新实践
  • 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党建的县域探索
  • 关于加强产业集群党建的几点思考
  • 产业集群党组织建设的难点与实践取向
  • 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与党建工作创新
  • 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哪些“政策红利”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
  • 区域文化产业何以出新出彩
  • 西方民粹主义是国际贸易摩擦升级的根源
  • 建设富有干劲、闯劲、钻劲的产业工人队伍
  •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判
  •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障碍及对策
  • 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