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基于PCT法的听障儿童舌根音g的构音个案


2016-10-03    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作者:张青允

【正文】目的提升被试舌根音g的构音清晰度,改善其舌尖音d替代舌根音g的现象。训练方法PCT(phonemiccontrasttherapy)。研究方法单一被试A-B实验设计。本个案应用pct法对听障儿童进行舌根音/g/的构音干预,解决其g/d替代问题。干预效果通过单一被试数据统计进行验证。
    【关键词】pct;听障儿童;舌根音/g/;
    
    1.问题提出
    音位替换,即将目标音位发为另一易发音,如kai发为tai,是听力补偿或重建儿童构音常见问题之一。根源在于听障儿童区分音位的能力较健听儿童低下,构音器官存在运动障碍,未能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或方式,需从听、说两方面进行音位对比训练予以解决。Xx,女,2012年2月20日出生,语前聋,经浙江中医大学第一医院检查确诊双耳听力损失109dB,同年8月双耳佩戴唯听助听器。听力补偿右耳相当于适合,左耳相当于较适,中高频处于香蕉图下边缘线。经“黄昭鸣、韩志娟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表”评估发现存在舌根音/g/替代为/d/问题。刘巧云“最小音位对听觉识别评估手册”评估显示,g/d可完成听觉识别,“高/刀”正确识别。研究人员拟运用PCT(phonemiccontrasttherapy)法对该童进行干预,运用最小音位对进行听、说训练。
    2.研究方法
    本个案采用单一被试A-B设计,A为基线期,共7次数据;B为处理期,共9次数据。处理期每周干预3-5次,时间40-50分钟,每两次收集一次数据。研究数据通过单一被试软件及进一步数据分析进行检验。
    3.研究过程
    3.1评估
    3.1.1评估内容及方法
    (1)评估被试g/d最小音位对听识别能力,判别构音问题是否由听识别障碍引起,监控改善情况。评估内容含五组测试词(选自泰亿格听觉训练康复仪表1)。每组识别三次,现场表格记录并计算正确率。
    (2)评估与舌根音/g/有关的口部运动,判别被试是否存在口部运动障碍,主要指舌后部上抬能力的主观评估。
    (3)评估被试舌根音/g/构音语音清晰度,获得不同声韵组合的错误走向及干预效果。评估内容为舌根音/g/与被试已习得韵母/ɑ/、/ɑi/、/ɑo/、/u/、/uɑ/、/uo/、/ou/的单、双音节声韵组合。评估采用示范领读形式,被试每音发三次,时间间隔1s。采用表格及录音两种方式进行现场记录。
    3.1.2首次评估结果及分析
    被试g/d最小音位对听识别正确率46.67%,具有听识别能力,但音节间呈现明显分化,gɑo/dɑo、gai/dai、gou/dou正确率较高,达66.67%以上,gu/du、guo/duo无法识别。舌根音/g/构音语音正确率为0,错误走向为替代与遗漏两种类型,与/u/、/uɑ/、/uo/组合表现为遗漏,与/ɑ/、/ɑi/、/ɑo/、/ou/、/ei/组合替代为舌尖音/d/,与/e/组合表现为遗漏或替代为舌尖音/d/。口部运动评估显示,被试舌后部可以上抬,但不能稳定保持三秒。综合分析两项评估结果可明确,被试尚未掌握舌根音/g/的构音部位,并且舌后部肌力尚需提高。
    3.2干预方法和过程干预
    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为听觉识别训练、舌后部运动训练与音位诱导、音位习得训练。在听识别训练基础上,结合舌后部运动训练诱导发音,然后逐步去除辅助进行大量单双音节发音练习。第二阶段主要内容为听说联动-对比发音以及切换练习,进行单音节交替构音(如,ɡāo/dāo)以及同含g/d两音的双音节切换练习。
    3.2.1最小音位对听识别训练
    鉴于被试听识别存在音节间差异,这里主要对gu/du、guo/duo等组合进行听识别强化训练。选择多组相应内容进行“听—说、指认”训练。对gɑo/dɑo、gou/dou、gɑi/dɑi等组合仅进行若干次不同声音的交替刺激,增强被试对两音特性的感知兴趣。由于被试听力补偿未达最适,治疗师在提供听觉刺激时,声音强度控制在65db以上。
    3.2.2舌后部运动训练与音位诱导
    本个案选择用抵抗法、漱口法增强被试舌后部肌力。抵抗法:治疗师用压舌板轻压被试舌中线后1/3处,要求被试用力抬起压舌板,并保持3s(为降低抵触感,压舌板上涂抹果酱)。漱口法:治疗师要求被试躺位漱口,保持3s,然后逐渐转为坐立位仰头漱口,保持3s以上。口部运动在增加舌后部肌力的同时,亦可促使被试把握发音部位。本研究将音位诱导与舌后部运动训练相互融合,如压舌抵抗时发音,漱口状态下发音。之后,采用推舌、压舌板控舌尖、自我手指控制等方法,逐渐由辅助发音过渡至独立发音。推舌,指用压舌板轻压舌面前1/3之处,向后推舌体。压舌板控舌尖,指用压舌板轻压舌尖,使其无法上抬碰触齿龈。自我手指控制法,即被试用自己的手指压住舌尖。
    3.2.3音位习得
    练习为促使被试习得并巩固/g/的发音,研究提供了单双音节近百词用于反复练习(不含舌尖音/d/)。必要情况下,治疗师会通过语言或视觉提示引导被试寻找正确发音部位。考虑到儿童特点,干预加入部分游戏环节,如“小小指挥员”、“变变变”等。
    3.2.4听说联动-对比发音
    大量的音位习得练习,在清晰构出目标音的同时带来新的问题—反向替代,如,“的”发为“歌”。治疗师按照交替发音一次一音(如“高/刀”)或一次两音(如“高刀“)的形式通过机器声或人声呈现音节,被试在模仿中加强对发音部位的掌控。3.2.5切换练习结合对比发音练习,本研究选择“蛋糕、大哥、单杠”等十数个异于评估内容的双音节词,强化练习g/d音位对发音。当被试无法准确发出词语时,治疗师会重新进行对比发音练习,或进行少量视觉或语言提示。为巩固其他非含/d/音节组合,在听说联动-对比发音及切换练习环节,本研究利用被试已习得的简单句式进行了若干连续语音练习。
    4.干预结果及分析
    4.1g/d听识别正确率
    被试g/d听识别正确率由46.67%提升至86.67%,证明听识别干预有效。
    4.2舌根音/g/发音正确率
    4.2.1舌根音/g/发音总正确率
    笔者将构音正确率数值输入单一被试软件,进行各期数据自相关与显著性差异检验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期、处理期两期数据均不存在自相关,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证明,本研究针对舌根音/g/的干预有效。(图1)。
     
    4.2.2舌根音/g/发音分项正确率
    为进一步分析两阶段干预对构音是否都具有促进意义。笔者将两期数据中单双音节正确率各自进行计算。双音节数据维度1统计双音节中/g/的正确率,维度2统计含/d/组合中双音全对率。(表1)
    
    处理期前6次数据为第一阶段干预结果,后3次为第二阶段干预结果。数据显示单音节正确率由0提升至66.67%,平均值28.40%,较基线期平均值0.53%增长27.87%,双音节/g/正确率由0提升至40.74%,平均值16.87%,较基线期平均值增长16.87%,含/d/双音节双音全对率由0提升至22.22%,平均值6.58%,较基线期平均值增长6.58%。三组数据皆呈上升趋势,证明两阶段训练皆有成效。
    5.讨论
    三组数据虽都呈上升趋势,但最高值皆在70%以下,这主要受gu、gua、guo组合正确率零提升影响。原因一,训练起点较晚,比重较小,因此干预状态下虽能清晰构出个别组合,但评估状态下无法完成。原因二,被试韵母/u/发音舌位过高,伴有鼻音化倾向。/g/、/u/均需舌后部上抬才能完成发音,韵母/u/舌位过高,有可能增加转换负担,按照方便原则,被试就可能选择遗漏声母。笔者本身具有北方发音特征,对鼻音敏感性不足,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这应是干预中被试无法持续清晰发出目标音的症结所在。

上一篇:弄花香满衣——试论《论语》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高职英语教师从EGP向ESP转变的路径分析
相关文章推荐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交流互鉴—基于数字时代
  • 什么是农民眼中的美好生活 ——基于乡村振兴
  • 大学生压力应对特征研究—基于“雨中人”绘画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基于设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基于自媒体网络环境
  • 基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 医疗合同违约责任中非财产责任的适用
  •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谈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 基于研学旅行前置课程的微课设计
  •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瑜伽课程改革研究
  • 基于荣誉体系视角下的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及
  • 基于“智慧团建”建设下广东高校共青团
  • 基于“访问工程师”项目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 基于微课和雨课堂的计算机类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