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颗"是现代汉语常用量词,量词"颗"对名词的选择呈现多样化。本文对量词"颗"范畴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颗"范畴的中心成员,再根据家族相似性和范畴化扩展,将一些相近、相似的名词也纳入"颗"范畴。
【关键词】量词;“颗”;认知;范畴;
一、引言
“颗”是现代汉语常用量词,量词“颗”对名词的选择呈现多样化:既可以选择“黄豆”这样体积小且圆形的物体,也可以选择“子弹”这样体积稍大且形状为不规则的物体;既可以选择“粮食”这样的固体,也可以选择“汗珠”这样的液体;既可以选择“珠子”这样的具体事物,也可以选择“灵魂”这样的抽象事物。在量词的使用中,为什么一个量词可以和不同种类的名词进行搭配?在语言学理论中,认知语言学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明确的解释。认知语言学从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出发,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1]认知语言学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是语言学中一个全新的领域,以独特的视角、开阔的眼界来认知语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认为,语法结构是语义结构的象征,而语义却源于意象。因此,量词用法的根本理论依据是由意象制约的。[2]所以,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量词“颗”不同名词的选择进行浅析。本文的语料全部来自北大语料库,故后文不再说明。
二、量词“颗”的认知语义分析
(一)语义基础及范畴
中心量词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出现的,或者说古人并不用今天我们用的量词来称量名词,大部分量词都是从名词或者动词发展演变而来的,所以在演变过程中或者已经演变成的量词并不与原来词性表达的意义分离,仍然与转化为量词前的意义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量词要求所称量的名词的特征与量词本身的特征一致。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颗”解释为“颗,小头也”,这是它的本义。从这个本义我们不难看出“颗”具有头的外观特点,“体积不大”且“球体”。经过发展,“颗”形成了“颗粒状、体积小”的特点。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颗”的解释为“多用于颗粒状的东西”。由此,我们可以把量词“颗”的语义特征概括为[+颗粒状][+体积小][+固体][+具体事物]具有以上特征的名词大部分都可以被“颗”选择搭配,这些基本的选择成分作为“颗”的范畴中心成员。但是在收集语料时,我们发现很多名词并不是完全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星星的形状就不是颗粒状,汗珠也不是固体。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出现,下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二)范畴扩展及其语义分析
我们把能与“颗”搭配的名词进行了归类,从而形成了“颗”的范畴。A.豆子、花生、粮食、珠子、头、葡萄、珍珠;B.星星、纽扣、心、图章、太阳、月亮、棋子、螺丝钉、牙、痣、子弹、钻石;C.水珠、露珠、汗珠、露水;D.灵魂、心灵。A组词语接受“颗”的选择,具有与“颗”的中心成员接近或者说完全相同的语义特点,表示的是颗粒状的具体事物。B组的名词性短语,外形形状并不一定是颗粒状这种小而圆的外观,因此减少了颗粒状的特点,表示的是不规则的具体事物。C组表示的是液态事物,D组表示的是抽象事物。
1.“颗”对A组词语的选择
在以“颗”形成的范畴中,A组词语是范畴的中心成员,处于范畴的中间位置,B、C、D组都是以A组词语为范畴中心并延伸向外扩展的。虽然《说文解字》中对“颗”的解释为“小头”,但在对语料库进行考察时,我们并没有发现最早作为名词的“颗”的解释为“小头”。《尔雅·释草》解释为,“菟奚,颗涷”。“颗涷”是一种药名,这里的“颗”是名词。虽然如此,但“颗”与“头”的外观相似这点我们毋庸置疑。“颗”作为量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试看一例:《涅槃经》云:“佛告伽顺言:‘从兜率天放一颗芥子,投阎浮提一针峰,是为难不。’”(唐《神会语录》)这是“颗”作为量词最早出现的用例,这里面的芥子是这花科植物的种子,具有颗粒状、体积小、固体、具体事物的特点,所以“颗”修饰限制的名词都应具有以上的特点。不论是与“头”的外观相似还是与“芥子”的特点相关,“颗”都能表现出颗粒状的特点。所以,“颗”所搭配的名词都应以此为原型。根据家族相似性和范畴扩展原则,与芥子最相似的特点应为“颗”范畴的中心成员。A组中的词语,因为最符合“颗”的语义特征,因此我把它们称为“颗”的范畴中心成员。“头”与许慎解释的“小头”最接近,所以可以用量词“颗”来称量。“豆子”“花生”“粮食”“葡萄”“珠子”“珍珠”这些词同时都具有颗粒状、体积小、固体的特征,而且均表现为实物。虽然这里的“葡萄”“珍珠”在人们的认知中会比豆子粮食要大,但比头小,所以也可以用“颗”来称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颗”所称量的事物体积在不断的变大,比如我们现在也用“颗”来称量“桔子”“西瓜”,它们在体积上比“粮食”“豆子”大得多,这是“颗”范畴化的结果。
2.“颗”对B组词语的选择
B组词语表示的是不规则的具体事物,这些词语也是“颗”范畴的成员,只不过是处于离范畴中心成员稍远的位置,是“颗”范畴扩展的结果。在语料调查中,我们发现处于“颗”范畴中心的成员并不是很多,而更多的能被“颗”搭配选择的词语往往是B组成员,所以B组词语是最多的。范畴中心成员一个明显的特征为[+颗粒状],《现代汉语词典》将“颗粒”解释为“小而圆的东西”,但B组词语逐渐减少了这个语义,变成了[—颗粒状]的语义特征,偏离了范畴中心。
在B组纷繁复杂的词语中,它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我们将B组词语进一步分类,分类结果如下:a.子弹、原子弹、地雷、手榴弹、炸弹;b.星星、太阳、月亮、星球;c.钻石、宝珠、明珠;d.纽扣、棋子、痣、图章、螺丝钉;e.牙齿;f.心。a组中的词语均为军事类,均可以用“颗”来称量。首先,子弹可以用“颗”称量,是因为子弹的体积体现了小的特点,而且将子弹的前端做一个横剖面,与“颗”的范畴语义特征极其相似,所以可以用“颗”来称量子弹。在量词的使用中有“认知原型制约和语言起点占位”的现象,即量词的搭配对象的认知原型制约着以后同类对象的量词的使用。
在a组军事类词语中,子弹是B组的原型,认为“颗”能够与子弹搭配使用,所以子弹就对这组其它词语与量词搭配起到了限制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组的其它词语也可以与“颗”搭配使用。
b组词语都是太空中的天体,但当我们想到“星星”“月亮”“太阳”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想到在浩渺的宇宙中的巨大球体,而是让人联想到“小”的特点。这就是认知上提到的视角。这些天体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只不过是一点,太阳只不过是一个圆盘,月亮也只是一个月牙而已。虽然实际很大,但我们看到却很小,所以根据家族相似性,就将其列入了“颗”范畴。
c组是珠宝、钻石类,这些钻石珠宝形状各异,我们姑且认为是不规则形状,但它们均有一个特点“小”。这就与范畴中心成员有了相似性,所以可以用“颗”来称量。
d组中的词语形状各异,似乎在形状上看不到共同点:纽扣和棋子都是有一定厚度的圆饼状的物体;痣长在脸上,近似圆形;图章是一个有一定体积、底部圆形的物体;螺丝钉是个细长条。但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大部分的纽扣和棋子表面都是圆形的,痣也可以算做是近似圆形的,图章的底部用印泥盖章的部分也是圆形的,至于螺丝钉,虽然整体上是细长条,但当我们看其最顶端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小圆形,当把螺丝钉深入某个物体的时候,就可以看到留在外面的是一个圆形。这些近似圆形的部分是物体最突出的部分。况且,上面提到的这些物体体积都不大。“人的大脑更加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所以在对这些物体的认知过程中,人们更容易记住“小圆形”。因此,这些突显的“小圆形”就与“颗”所表现出的“小而圆”的意象相吻合,所以可以用量词“颗”来称量。e组词语牙齿是个不规则的形状,不是圆形的,但是它体现了体积小的特点,所以可以用“颗”来称量。
f组词语心除了具有体积小的特点外,在形状上我们可以把它看作近似圆形。最重要的一点是,认知上讲的隐喻在起作用。隐喻,通俗讲就是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心”与最初解释的“头”都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和动物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的生命器官,他们在功能上起到帮助我们存活的作用,所以用“颗”来修饰“心”,是隐喻在起作用。
3.“颗”对C组词语的选择
C组表示的是液态事物。从“颗”范畴中心成员表示的固体事物到C组表示的液体事物,似乎又与范畴中心偏离了。我们在提到量词“颗”的时候,会想到“一颗花生”“一颗星星”之后才会想到“一颗露珠”,也就是“一颗露珠”并不是我们头脑中最先想到的搭配结构。因此我们可以说,C组词语比B组词语更多地偏离了范畴中心。C组词语虽然具有[—固体][+液体]的语义特征,但仍然有“颗”其它的语义特征,[+体积小][具体事物]等,即使颗粒状的特征并不那么明显,汗珠也可能有水滴的形状,但大致可以认为是圆形的,因此,C组词语也可以和量词“颗”搭配。
4.“颗”对D组词语的选择
D组表示的是抽象事物。“范畴扩展到最边缘的成员,就从具体事物走向比较抽象的事物了”,[4]但根据我们的考查,“颗”所能选择的抽象事物十分有限,例如:我又多少有些开窍,人生在世一场,既想拥有健美的身躯,又想拥有一颗了却人生的灵魂,前者尚可诉求上苍的恩赐,后者却只能在千难万苦中依存。灵魂、心灵都与“心”有关,认知上强调,人们最初认识的是具体有形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便拥有了能够用已知事物去认知新事物的能力,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会用我们熟知的、有形之物去对待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既然“灵魂”“心灵”与心有关,而我们又对“心”熟知,所以我们自然就把“心”的意象转向了“灵魂”“心灵”相同的意象,而且“灵魂”“心灵”有功能上的相似性。因此,这些词语的量词也选择了“颗”。
三、结语
“颗”作为一个量词,可搭配的名词种类很多。本文对量词“颗”范畴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颗”范畴的中心成员,再根据家族相似性和范畴化扩展,将一些相近、相似的名词也纳入“颗”范畴。“颗”是由“小头”发展而来的,基本语义特征为[+颗粒状][+体积小][+固体][+具体事物],符合这些语义特征的词语是“颗”范畴中心成员。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颗”范畴的成员不具有完全一样的语义特征,所以“颗”进行了如下的语义扩展:由颗粒状事物到不规则事物,由固体到液体,由具体到抽象。
[参考文献]
[1]张敏.认知语言学和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刘芳.量词“颗”与“粒”的认知语义分析[J].语言学研究,2009,(2).
[3]萧国政.汉语量词“把”的意义、分类及用法[J].江汉大学学报,2004,(1).
[4]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上一篇:托尼·莫里森短篇小说《宣叙》中的陌生化艺术探析
下一篇:论古希腊英雄神话驱魔母题的发生情境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词“颗”的认知语义分析
2016-10-02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黄璜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