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2016-09-30    来源: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作者:张春英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党在贯彻和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主要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牢牢掌握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坚持求同存异,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等。党的这些宝贵经验为党的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统一战线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
  [关键词]抗日战争 统一战线 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05)06-0069-02

  凝聚中华民族坚持八年抗战并取得胜利的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下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党派、团体、军队,一切爱国阶级、阶层以及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和发展,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统一战线创新时期和奠基时期,也是其理论的成熟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制定符合抗战需要的政策和策略?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推动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形成。中国进入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抗日战争的新时期。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包容了国内各抗日阶级、阶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政党性质和利益的差别,抗战路线的歧义,因此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冲突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抓住主要矛盾,摆正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从而正确地处理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
  首先,分清主次关系,即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阶级矛盾必须服从于民族矛盾。自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的东三省,中日间的民族矛盾就开始上升。1935年日寇又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加深。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至此,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终于被中日间的民族矛盾所取代而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清楚地看到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过程,认识到“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1]。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中共首倡并积极呼吁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动调整自己的政策,实施“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等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抗战中,“用长期合作支持长期战争,就是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2](P538)。遵循这一原则,在实践上,正确处理好国共两党的关系,在处理矛盾甚至冲突时,有理有利有节,以不破裂统一战线为基准;在抗日民主政权中,照顾各方利益,实施有利的政治、经济等各项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敌斗争。在整个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这一原则,将全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统一战线,维护统一战线。?
  其次,认识到两者一致性,即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具有一致性。既然民族斗争是主要的,是否可以丢掉阶级斗争呢?中国共产党的回答是否定的,应该把两者辨证地统一起来。毛泽东指出:“在民族斗争中,阶级斗争是以民族斗争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表现了两者的一致性。”[2](P539)抗战时期是中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特殊的历史阶段,全民族实现了抗战。但是,由于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虽然在抗日的大方向上一致,但是在怎样抗日的问题上却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国民党主张实行一条只要政府和军队抗日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则主张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而是否发动人民群众起来抗战又是关系到能否坚持持久抗战和抗战能否最后取得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坚持了全面抗战路线,同时与片面抗战路线进行了斗争。这是国共两党之间、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而它是围绕着抗日进行的,并通过抗战的实践得到反映,以民族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很好地把握了“一切阶级斗争的要求,都应以民族斗争的需要(为着抗日)为出发点。这样便把统一战线中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一致起来”[2](P539)? 。?
  依此正确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既顾全大局,坚持把民族斗争放在第一位,化解了国共两党间的许多矛盾;又坚持了自己正确的抗战主张,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发展。?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牢牢掌握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不是抹杀阶级和党派之间的差别,而是相反,要保持阶级和党派的独立性。抗战初期,中共党内一些人曾一度产生无原则的迁就国民党的倾向,甚至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口号。而在当时统一战线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形式、国民党又掌握全国政权和全国军队的情况下,这一口号无疑是放弃党的路线和主张、取消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及时召开会议,纠正了这一错误倾向,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毛泽东指出:“保存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保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不是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否则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2](P539)实践证明,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党关于抗战的路线、方针才能得到贯彻执行,才能冲破国民党的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发展抗日武装,扩大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的持久抗战,也才能迎来抗战的最后胜利。
  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质上是坚持党对抗战的领导权,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党吸取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一开始就特别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是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呢,还是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是国民党吸引共产党呢,还是共产党吸引国民党?在当前的具体的政治任务中,这个问题即是说,把国民党提高到共产党所主张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全面抗战呢,还是把共产党降低到国民党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和片面抗战?”[2](P391)因此无产阶级领导权是关乎如何抗战和抗战前途的重大的问题。在整个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首先就是坚持党对抗战的政治领导,即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妥协;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并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有利于抗战和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政策主张。其次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领导。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人民抗日力量获得空前发展和壮大,中国共产党具有120万党员、120万军队和260万民兵,抗日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这样,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有力地打击并牵制了日寇的兵力,客观上支援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持久抗战和反攻阶段的到来以及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人民力量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也为抗战胜利后,争取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三、坚持求同存异,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首先在于其广泛的民族性,它不仅包括了全国各族人民,各个阶级、政党、团体,还包括了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甚至包括了国际上一切支持中国抗战的力量。因此,求同存异,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战,这是统一战线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求同存异”就是求抗日之同,存阶级、党派之异。从“求同”方面看,只要是主张抗日的,不论什么阶级、党派,都是共产党团结的对象。早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中共就批判了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七七事变后,中共于1937年8月召开洛川会议,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在抗日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团结起来,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了。“求异”就是在抗日的大前提下允许阶级、党派之间存在差别。中国社会中阶级阶层的复杂性,决定了政治派别的多样性。而这一多样性并不影响他们一致抗日现实目标。因此,中国共产党主张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其他的阶级、党派、团体也应有自身的独立性。?
  在整个抗战过程中,中共始终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以抗战为宗旨,以团结为纽带,党的抗战路线和抗战政策也充分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在土地政策上,以减租减息来调节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在劳动政策上,在提出改善工人生活的同时,要求工人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必须使资本家有利可图。这些政策的实施,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使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四、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为达到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的手段?
  强调统一和团结,并不是放弃斗争。由于阶级的差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实际上存在左、中、右三个部分,相应地表现为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顽固势力的代表,出于阶级的本性,对于代表进步势力的共产党,则在政治上、军事上不断制造摩擦,以削弱共产党的实力。共产党为了抗战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得不进行回击。国共两党的斗争不可避免。对此,中共吸取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期的“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土地革命后期的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当时党内存在的不敢和顽固派斗争的右的倾向和认为斗争可以无限制地使用的“左”的倾向,指出:“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的两个方面的政策。”[2](763)这就是实行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毛泽东指出:“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2](P745)把团结和斗争辨证地统一起来,目的还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如何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中共制定了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即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实践上,中共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正确地处理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皖南事变等摩擦事件,赢得了社会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打击了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团结了中间势力,也使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统一战线的实践、政策和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2.?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统一战线服务和谐社会的思考 下一篇:对农村宗教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相关文章推荐

  • 浅析台州早期抗日救亡运动特点
  • 浅谈加强基层统战工作促进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
  • 论文发表参考: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
  • 略谈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新发展
  • 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间耦合关系分析
  • 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民族文化心理
  • “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气
  • 以传统文化浸润人民的精神家园
  •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的定位与完善探析
  • 大学生利益观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影响
  • 领导干部怎样上好“廉政道德课”
  • 提升文化自信需熔铸民族精神
  • 农村孝文化传承的支撑点
  • 方言土语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构
  • 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探析—以黔东南民
  • 边境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