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商品生产,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是个伟大的学校等思想,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对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 商品经济 价值规律
【中图分类号】B82-53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作用,对经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对现代市场体系、开发型经济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进行改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让经济可以更公平、更有效、更可持续地稳定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成果的出现离不开毛泽东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不断摸索,离不开毛泽东对商品经济法则认识的不断深化,离不开毛泽东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探索。可以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毛泽东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巨大的关系,没有毛泽东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就不可能有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在现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进一步学习和认识有关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对于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关系问题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同时,在具体实践方面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它们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有安全性的和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对待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是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针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学说的形成,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商品经济是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有了私有制,才有商品生产;没有私有制,也就没有商品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全部著作中,凡是谈到商品生产的地方,几乎全都是指的私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一个社会中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自己生产的产品不用于交换:而用于产品生产上的劳动也不能将这些产品的价值体现出来。”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不仅要消灭私有制,而且也要消灭商品和货币。
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也认为商品生产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但通过社会的实践,列宁及时觉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坦率公开承认了错误。他说:“我们原打算(或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②因此,列宁决定恢复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新经济政策,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维埃俄国不仅迅速扭转了困难的经济局面,振兴了农业,活跃了市场,改善了城市粮食和工业原料的供给,而且也加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阶段不能取消商品和货币的思想,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商品生产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在过渡时期结束后,还要不要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呢?斯大林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经验的基础上,承认在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前提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要保留的。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这样提到:“现阶段在我国,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像在三十多年前列宁宣布一定要竭尽全力发展商品交换一样,依然是毕业的产物。”③不过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斯大林在认识上也存在缺陷,比如他认为商品中并不包括生产资料,在生产领域中价值规律发挥不了作用等等。
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这段时期,毛泽东针对社会主义中的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观点。这一时期他组织了经济理论学习小组,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开展了多种探讨。
首先,毛泽东对于商品生产本身所具备的社会性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这一理论。毛泽东的观点是:要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商品生产,观察它和哪种经济具有一定的联系。其次,毛泽东认为我国的商品生产十分落后,这样一来就需要有一个进行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一个缓冲阶段。他认为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民收入比较低,而我国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等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是很高,进而导致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很难提高。这样我国就十分需要对商品生产进行大力发展。另外,毛泽东对于斯大林所提出的生产资料商品外壳论进行了突破性的发展,提出了商品中存在一部分的生产资料,这为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毛泽东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进而提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地进行各项商品生产和流通活动。这样一来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就不再是原本孤独对立的关系,从而提供了一个理论前提,为十二届三中全会中的“商品经济要有计划地进行”做了一定的准备。此外,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是极其有用的有利工具,应该充分利用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最后,毛泽东提出了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而社会生产力决定了这两种形式的存亡,并进一步提出了假如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商品经济应该存在并要继续发展。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他的这些正确认识大部分都体现在了党的文献和方针政策中,并在实践中产生了重大作用。
毛泽东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不仅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一定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性、特点和性质,而且还提出了“利用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思想。他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重要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是:
第一,商品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生产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很大进步。如前所述,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已经产生了商品生产。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生产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只是一种从属性的东西。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才开始大发展起来。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普遍化了,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而且连劳动力也成为商品。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生产。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才会完全消亡。因此可以说,商品生产是个历史范畴,它是在社会生产力尚未达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存在,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言以蔽之,商品生产是在人类历史上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没有极大发展的历史阶段上的必然产物。因此,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中国“十分需要一个可以对商品生产进行大力发展的阶段”。这表明,人们是绝对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绝对不能将商品生产排除出整个社会。应当进一步遵循经济规律,通过商品生产,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而企图从自给半自给的或者从很不发达的商品经济,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期间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商品生产大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原本自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主导经济,而历史上我国商品生产一直比较落后。在20世纪60年代时,毛泽东指出:我国原本是比巴西和印度还要落后的国家,所以,“要发展商品生产”。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发达,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许多困难。比如,商品生产不发达,国家资金积累有困难;专业化协作也发展不起来,从而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社会生产也不能合理分工,路子比较窄,农村有不少剩余劳动力,城市青年就业困难,劳动力资源浪费极大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并进一步影响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进程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行大力发展。毛泽东曾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一定要最大程度地开展商品生产,将可以用于交换的东西进行最大化的生产,从而在整个省、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内进行交换。”④所以,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一定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雄厚的物资基础,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
第三,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毛泽东指出:“必须经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去引导农民大大发展社会生产。”⑤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根本任务。想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就一定要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行大力发展。在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条件下,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还必须从市场上购买。随着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购买力的提高,人们对市场也有了新的要求,这不但要求要有数量充足的商品,而且要求有丰富的品种,要求商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要求商品销售渠道的增多,提供更方便的服务等等。而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均发挥过不同的积极效果,它们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因此,只有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经营管理,大力增加经济效益;才能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才能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等。所以,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第四,要重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要对商品生产进行发展,就一定要重视并有效利用价值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评价。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说:这几个月许多地方实际上破坏了价值法则,根本上否定价值法则和等价交换,是不能持久的。因此,他主张,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以及人民公社内部都存在等价交换和价值法则。而且在实践中,价值法则也存在于生产资料的每一个不同的部门。在社会产品方面,我们不能进行无偿占有,因此只能采取等价交换的形式;在队和队、社和社、国家和社之间一定要依据等价交换来进行各种交换活动。他认为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中,价值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批示中写到:“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从而让几万万人民和几千万干部学会发展和生产,这样我们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才有可能实现,不然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⑥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上述毛泽东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意义的论述说明,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行大力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上述两个方面是毛泽东在纠正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时提出和论证的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从理论上看,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思想,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有重大突破;从实践上看,对于纠正“左”倾错误起了巨大作用,也为此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然而,毋庸讳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还不尽完善,还有很大历史局限性,其表现是:
第一,毛泽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将商品经济与生产力发展联系起来加以论述,却未将其上升到社会发展阶段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从而使他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以及由此指导下的相关实践缺乏一贯性和彻底性。
第二,毛泽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但他对商品生产的地位判断,往往从政治的角度而不是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认识,即偏重于用政治的眼光观察商品生产在实践中所发挥的效果。
第三,毛泽东虽然在某些角度上发现了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但对价值规律的认识也表现出了不彻底性。首先,从广度上看,他比较重视价值规律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在工业经济中就显得弱了一些;其次,从深度上看,毛泽东还不承认价值规律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只把它当作工具看待。
总之,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探索,既有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又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毛泽东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价值规律和商品生产在从前小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中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规律,在现阶段和以后的社会主义生产活动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规律,并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仍起广泛的作用。毛泽东从经济规律的相互联系中研究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显然已经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了斯大林在这些问题上的框框,也更加切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经济排斥价值规律,商品生产也被定义为是资本主义的来源,因而使这些正确的观点未能得到进一步论证、发挥,甚至还遭到否定。但是,毛泽东所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的经验仍然是十分宝贵的,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也没有过时,对发展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社会科学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3页。
②《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③《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50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3页。
⑤《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会,1998年,第68页。
⑥《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63页。
上一篇:陕北窑洞门窗图案及其生命观念 下一篇:文化产业众筹模式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