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新常态”下高校原创文化研究 —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


2016-09-27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郭 鹏 冯丽霞

【摘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原创文化也呈现出新的态势。文章通过对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调研,探究高校原创文化的现状和问题,并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生为本以及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保证高校原创文化的方向和质量。

【关键词】新常态 高校原创文化 北京地区高校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表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此后,随着一系列新的治国理政举措的推进实施,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治等诸多领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时期。我们看到,目前社会媒体和专家学者对新常态的解读主要聚焦于经济领域,对高校文化、尤其是高校原创文化的“新常态”的研究还未展开。

高校文化来源于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中的折射和反映,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新的常态”。尤其是高校原创文化,一方面通过吸纳一些新的技术、理念和表现形式实现对社会经济变化的生动反映,另一方面又依靠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才智识实现对社会文化的激励和引领。聚焦高校原创文化的“新常态”,有利于进一步把握高校文化发展规律,促进高校原创文化的创作和传播,繁荣高校文化建设;有利于保证高校原创文化的方向,更好地落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借鉴新技术新元素,提高高校原创文化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功能,文化搭台,全面释放高校师生创作活力,提升高校师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追求;有利于展示高校专业特色和传统,保持高校文化建设生态多样性。

本次研究聚焦北京地区高校,力求通过深度调研对高校原创文化建设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客观掌握高校原创文化的现状、面临的不足与挑战、获得的支持与机遇,提炼高校原创文化的“新常态”。

当前高校原创文化的现状与不足

为了进一步掌握新时期“新常态”下高校原创文化的现状,发现问题寻找不足,作者围绕北京地区高校,通过发放“高校原创文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共面向北京地区教育部属、市属的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共10所,发放问卷1000份,涉及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共回收问卷973份,其中有效问卷970份,调研数据详实可靠。

本次实践活动将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以理论研究为辅,从实地调研中得出客观结论,分析校园原创文化建设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探究其深层次原因,通过广泛的学术论证,将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升华为精炼的理论,提出校园原创文化“新常态”的典型表现,并进一步的指导实践。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大学生对高校原创文化呈现普遍的接受和认可。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围绕“你认为开展高校原创文化活动是否有必要”这一问题,有76.4%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必要”,21.3%的学生选择“有必要”;有52%的学生选择“曾经参加或组织过高校原创文化活动”,32%的学生选择“没参加过但十分关注高校原创文化活动”。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于高校原创文化还是十分关注和认可的。对于参加或关注高校原创文化的原因,有91.2%的学生认为高校原创文化“有利于展现大学生的能力才华,体现原创精神”;85.4%的学生认为高校原创文化“丰富了大学校园生活,展现学生精神风貌”;但是我们也关注到,选择高校原创文化“展现时代风貌,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旋律”的仅占32.6%,选择“弘扬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占17.6%;在对高校原创文化内容的选择上,96%的学生认为高校原创文化是“大学生基于个人表达的创作和传播活动”,85%的学生认为高校原创文化是“团委、学生会、社团组织的各种原创活动”,8.7%的学生认为高校原创文化还包括“组宣部、工会等其他学校部门组织的活动”。

以上调研数据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于高校原创文化还是非常认可和欢迎的,并且有较强的参与意识,认为其能够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但是在对于高校原创文化意义的认识上,大部分学生只是把其当作展现个人能力、个性的手段,缺乏把个人关注与国家社会热点、时代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调查还显示学生往往将高校原创文化当作“自己的事”,或者是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组织的活动,其他学校部门的相关工作获得的认可较少。

基于兴趣的个人或团队作为高校原创文化创作主体获得更多认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对“高校原创文化主体”的认识上,86%的学生认为是“基于兴趣的个人或团体”,51%的学生认为是“学生会、团委、社团等学生组织及其成员”,有85%的学生认为基于兴趣的个人或团体的原创作品“更能真实体现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在基于兴趣进行创作的个人和团体中,“拥有创作所需专业背景”的仅占35%。

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能认识到高校原创的两个主要来源是学生基于兴趣的个人原创和有组织的原创活动,但他们在心理上更倾向于个人原创,认为其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内心需求。实际上这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有组织的原创活动更加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受到学生更多的认可和欢迎。现在很多高校在组织活动上局限于晚会、演讲等,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加强对学生个人原创的有效指导。当前大学生对社会、对个人的认知都不成熟,完全基于兴趣的个人原创往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又会在作品传播过程中对更多学生施加负面影响,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提示我们的校园文化管理部门,要以合适的方式有效介入学生个人原创及其传播,趋利避害,加以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在高校原创文化中已得到充分体现。高校原创文化作品在创作内容和传播过程中,也反映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在高校原创文化中已得到充分体现。在高校原创文化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中,选择“作品贴合时代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占82%;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最适合的原创文化演绎方式中,学生自制视频短剧、文学创作、歌曲创作等都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分别达到86%、76%、72%,演讲、讲座等形式在学生中的接受程度较低。

当然,在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占主导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娱乐低俗化倾向在高校原创文化中的比重不容小视。在原创文化作品创作和传播中,选择“满足小众娱乐喜好,不用迎合社会需求”的占31.2%,选择“在原创过程中,有过借鉴或剽窃或恶搞行为”的占26.4%。

此外还应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校园原创行为带有了“商业色彩”,有72%的同学表示希望“通过校园原创作品获得收益”,32%的同学表示“已经通过校园原创作品获得了收益”。

这些数据表明,通过高校原创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初见成效,成为很多原创者或传播者的自然追求。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学生受社会娱乐化倾向的不良影响,把校园原创当作了传播娱乐和低级趣味的手段,这显然与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以及其承担的社会历史责任相违背。此外,部分原创过程中的抄袭、恶搞行为也体现出了部分大学生缺乏原创精神和法律观念,需要进一步加以规范。

网络尤其是微信成为高校原创文化创作和传播的重要路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高校原创文化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及其相关工具的(不含微信)占86%,利用微信等新媒体进行高校原创文化传播的占了92%。对于高校原创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来说,微信给他们提供了最方便的入门工具,它使得“原创”变得很简单,一个人借助手机发一个所谓的段子就可以完成;同时微信又为校园原创提供了一个自由宽广的平台,各种作品可以在此汇聚并得到即时的评价和传播;但是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微信让现实转化为影像,造成了空间距离感的模糊消失,使时间化为破碎的、间断的“永恒的当下”,其碎片化、即时性特点,将进一步消解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大学生变成懒于思考的“平面人”,也使得原创变得没有深度和张力。而这种“平面人”特质,在遭遇纷繁复杂、交错丛生的信息流、文化观、政治观、道德观时,就显得异常尴尬。

很多大学生希望能有更加良好的高校原创文化环境。在“是否需要有更加良好的高校原创文化环境”时,93%的同学选择了“是”。在需要哪些方面得到进一步改进的选项中,72%的同学希望得到资金支持,65%的同学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原创作品展示平台,56%的同学希望得到专业方面的指导。这些数据为我们做好下一步的高校原创文化工作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对高校原创文化“新常态”的提炼

定义与内涵的扩充:高校原创文化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新时期高校师生思想的变化、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校原创文化的重点从产品创作转向传播应用,对高校原创文化的定义也必须从原创文化作品、原创文化理念和原创文化价值三个层面进行审视,它们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原创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养成和培育,不断推动校园文化从“引进”转变为“创新”,突破对固有文化形式的模仿,深入挖掘校园原创力,凸显大学精神中所蕴含的原创精神,并积极服务社会文化创新发展。此外,着眼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也逐渐成为高校原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动力与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原创文化的影响。当前开放环境下多样价值观和多样思潮,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高校原创文化则更富差异性和个性化,是原创者思想文化的直观表达,急需在原创过程中加强内容的管理和指导,在价值观引领以及尊重差异、展示个性间寻求平衡与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有着最大的概括性和指导性,也必然是高校原创文化唯一的方向和动力。

功能和使命:实现高校原创文化“校园育人”与“服务社会”的统一。高校原创文化是高校实现育人功能的平台和媒介,同时社会服务也是高校使命之一,高校原创文化需要在坚持校园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服务社会,既鼓励高校挑选现有原创文化精品向社会传播,又倡导高校根据社会需求联合创作原创文化作品,向社会公众进行有效传播,进一步增进传播效力,形成高校原创文化品牌,真正践行示范引领作用。

新技术、新媒介的应用对高校原创文化创作和传播的渗透和影响。传统的高校原创文化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单向传播信息,使大学生获得反馈、以及与外界的交流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并处于被动的状态,校园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也非常有限。而网络的介入,传统校园文化的载体逐渐被诸如微信、飞信、BBS、贴吧、微博、手机短信等大学生喜欢的载体所替代,充分调动了大学生选择信息并与外界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有效填补了高校原创文化与社会其他文化存在的真空地带,丰富和充实了高校原创文化。

“新常态”下加强高校原创文化建设的途径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文化建设需要引领,尤其是高校原创文化建设,在“新常态”的社会发展情境中,更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将高校原创文化精神紧密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就具体的高校来说,需要对高校原创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将高校原创文化与“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相结合,把该问题放到党的整个事业的大局去考虑,放到国家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去思考,切实通过高校原创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释放自己的全部活力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具体操作层面,从政策的扶持引导、院系层面的动员组织、到学生主体的广泛参与,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保障,并实现让原创文化在大部分同学中普及、有条件的提高、凸显整体特色的高校原创文化三级体系。此外,作为高校原创文化建设一线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思政工作者要善于转变“话语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润物无声,而不应成为主流文化内容的“传声筒”。

坚持大学生的原创主体地位。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是高校原创文化的主要创作者、传播者和最终受益者,推进高校原创文化,必须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切实关注并围绕大学生对于高校原创文化的需求,有的放矢的开展各项推动工作。

坚持大学生的原创主体地位,需要尊重他们的原创活力和表达方式,不做简单的“好”或“坏”的价值判断,而是要透过原创作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导。坚持大学生的原创主体地位,需要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原创能力。这种能力既是一种技术或技巧,比如写作、视频录制剪辑等,更是一种眼光和情怀。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原创作品去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青春的赞美,对报效国家的热情以及维持社会和谐的坚定信心。要引导大学生将原创的视角从个人的狭小视域转向更宽阔的时代和社会,从当下转向未来,将个人的情感表达融入社会时代的号角之中,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繁荣富强的社会理想之中,充分发挥高校原创文化的正能量导向作用。

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对于高校原创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一方面需要利用现有的技术和平台,比如校园电视台、报纸期刊等,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等新技术,形成合力,扩大高校原创文化的影响范围。

尤其是在社会经济“新常态”下,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全面渗透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成为他们表达情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成为进行原创文化创作和传播的重要手段。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融入其中,创造条件发挥新媒体对于高校原创文化的平台和支撑作用,引导学生利用新技术提高高校原创文化的整体水平和传播范围,追求高校原创文化作品育人效应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加强对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校园文化的干预和指导,保证方向和质量。

小结

社会经济“新常态”的变化,需要我们以新的眼光来看待高校原创文化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抓住提升机遇,以新的举措来促进高校原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2015年校级党建课题“校园原创文化的‘新常态’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成果)


上一篇:新时期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实践路径探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为例 下一篇:抗战时期贵州难民救济历史探析
相关文章推荐

  • 高校教育管理协同机制基本要素和对策
  • “乔哈里窗”视域下高校学生宿舍共同愿景构建
  • 新常态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人才培养
  • 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浅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工匠精神”的融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
  • 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特点要求
  •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
  •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党建问题与对策思考
  • 新时代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探析
  • 高校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的再研究
  •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 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 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