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论自传《道路上的尘迹》的事实与虚构


2016-09-25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崔明月

【摘要】自传《道路上的尘迹》出现很多事实空白和略,并融入虚构素材,有悖于欧洲传统自传的叙事特点,本文着重分析了作品中的自传事实、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的缺失与虚构素材的融入,二者相得益彰,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传主的个性和价值观,体现了自传的虚构性和文学性。
    【关键词】自传;事实;虚构;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位非裔美国女性作家,作为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被后来的非裔美国作家如爱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等誉为20世纪非裔美国女性文学传统之母。哈莱姆文学期间,她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涵盖人种学、小说、戏剧、民俗学等不同领域。在出版商的邀请下,赫斯顿创作了她的自传《道路上的尘迹》,首次出版于1942年,正值其文学事业发展顶峰时期。
    《道路上的尘迹》从描述赫斯顿的家乡伊顿维尔开篇。伊顿维尔是一个完全黑人自治的小镇,它也是美国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黑人自治政府。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完全自由的小镇,赫斯顿度过了快乐、充足又无忧无虑的童年。赫斯顿兄弟姊妹八个,只有她和姐姐两个女孩。与姐姐温和顺从的性格相反,赫斯顿从小就是一个叛逆大胆、假小子个性的小孩。她的父亲连任三届伊顿维尔镇长且是当地教堂浸教会的牧师,母亲是当地周末学校的负责人。由于母亲精神重创去世和父亲迅速再婚,赫斯顿的兄弟姐妹被父亲和继母分别寄养在不同的亲朋好友家或者寄宿学校。赫斯顿被送到了寄宿制学校,后来因父亲拖欠学费,十三岁的赫斯顿不得不辍学,开始了她的“流浪”生活。她从美国落后的南方乡村漂泊到北方都市,从事过不同的工作,如女佣、秘书、服务员、指甲修饰师等等,一边养活自己,一边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从巴尔的摩的夜校高中,到摩根大学的高中部,再到华盛顿的霍华德大学,又到巴纳德学院,最后赫斯顿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
    一、事实的空白与简略
    在《道路上的尘迹》中,充满了事实的空白,同时某些事实又带有强烈的虚构色彩。正如罗伯特·海明威所说,它呈现出的作者形象和经历不但与赫斯顿的公众事业不相符,也与私下的赫斯顿本人不相符。[1]事实是界定传记文学的一个关键词。“小说、戏剧和诗歌之所以被划分为虚构性作品,而历史、传记和报道则属于非虚构性作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对事实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叙述策略”。[2]5自传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用散文的文风对往事的追忆,讲述他的亲身经历,着墨重点为他的个人生活,特别是讲述他的个人性格。[3]根据菲利普·勒热讷对“自传”一词所做的经典定义,真实性是自传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自传的核心是自传事实,但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也同样不可缺少。他们水乳交融,三维一体构成了自传里事实的三维性。[2]32《道路上的尘迹》在自传事实、传记事实以及历史事实三个维度挑战了自传真实性原则。
    自传事实是用来建构自我发展的事实,讲述传主自我相关的故事。然而,赫斯顿在她的自传里却巧妙地避开描述她私人生活的事实,如出生日期、婚姻状态以及她的文学事业生涯。在《道路上的尘迹》第一章,赫斯顿讲述自己出生在一个完全黑人自治的南方小镇,佛罗里达州的伊顿维尔。但实际上,根据“赫斯顿家族系谱”,赫斯顿是出生在阿拉巴马州的诺塔萨尔加。“赫斯顿家族系谱”是一份很重要的了解赫斯顿生平的文件,它记载了赫斯顿家族所有成员生平,如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以及死亡日期等等,此文件由威妮弗蕾德·赫斯顿保管着,她是赫斯顿第八个侄女,而且是唯一一位曾经和赫斯顿一起成活过的家人。[4]在赫斯顿三岁的时候,他们一家迁移到伊顿维尔。至于赫斯顿的出生日期,她有意识地隐瞒自己的真实年龄,曾经声称过不同的出生日期,如1898年、1899年、1900年、1901年、1902年、1903年、1910年。然而根据“赫斯顿家族系谱”,她是出生在1891年1月7号。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数有关赫斯顿的著作也都把1891年作为她的出生日期。此外,赫斯顿在她的自传中也没有透露自己婚姻的真实状态,只是简单提及了第一段婚姻,但连前夫姓甚名谁都没说,根本没有提到第二段感情是否结婚。
    其次,《道路上的尘迹》充满了传记事实的空白。传记事实是展示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描述影响传主人生、个性或价值观的人物。因为“所有的身份都是关系的”,[5]自传事实和传记事实是连体共生的,通过描述与他人的关系来展示自我。在她的自传中,赫斯顿大约描写了二十多位朋友,唯独没有提及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修斯。在赫斯顿的一生中,兰斯顿·修斯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俩都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明星人物,都对非洲族裔文化充满了热情和痴迷,同时都是喜爱少数族裔文化且十分富有的白人梅森夫人的赞助对象。在生活上和工作中,修斯曾多次给予赫斯顿帮助。然而修斯和她的关系在《道路上的尘迹》中却是一片空白。还有其他传记空白,如赫斯顿虽然在外漂泊却和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曾经受到联邦作家项目的资助。最后,《道路上的尘迹》缺失一些很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描述的是人与时代的关系,赫斯顿的自传所涉及的时代正处于多事之秋。在其随着人口大迁移来到哈莱姆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十年左右),美国发生了很多具有历史性的事件,比如人口大迁移、第一次世界大战、南方三K党对黑人的暴力袭击等等,然而赫斯顿在《道路上的尘迹》中却一点也未提及。
    二、虚构素材的融入
    《道路上的尘迹》出现这些空白和简略的原因有多种,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赫斯顿价值取向,她期望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伊顿维尔人,希望别人认为她很年轻,婚姻并不是女人的全部,她以一种更加温和的态度对待种族问题……伴随着三维事实的缺失,赫斯顿另辟蹊径,融入很多虚构素材,如幻想、预言以及黑人文化等等,反而让读者更加形象地认识到赫斯顿真正的内心世界和个性。赫斯顿从小就是一个爱幻想的小孩,在她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月亮是她的密友,远方的地平线在召唤她,大树对她秘密低语,仿佛世间万物都在和她交流。赫斯顿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她想象中的世界以及孩提时代的她所编造的童话故事。
    在自传中,她描写了自己的快乐童年结束于那十二个自我预言的到来。她将自己描述为能够预知自己未来坎坷波折生活的预言家,十二个自我预言代表着她生命的一个阶段,引导着她今后的人生。她知道自己的命运,她知道自己将会成为孤儿无家可归,她不得不漫无目的的漂泊流浪,一一印证每一个预言。尽管《道路上的尘迹》并没有按照这十二个自我预言展开叙事,但却为读者形象真实地展示了赫斯顿的孤独内心世界和坚定独立的精神状态,她的文学创造力来源于她从小就有的想象力和潜力。在《道路上的尘迹》中,赫斯顿还融入了大量黑人民俗文化、宗教习俗、布道、黑人歌舞等等,表达了赫斯顿对故乡的热爱,对黑人民间文化的热爱。同时,读者更加了解了赫斯顿从小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这对赫斯顿的个性塑造也有很大影响。
    三、结论
    总之,《道路上的尘迹》一书出现的种种事实缺失,并融入很多虚构素材,虽然有悖传统传记的叙事特点,但这种显著的文学叙事口吻让读者直接形象地了解童年赫斯顿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更加了解赫斯顿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这些对她性格的塑造和文学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丰富了传记创作方式,体现了自传具有的虚构性和文学性,自传不单单是纪实传记的一种,我们也可以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它。
    [参考文献]
[1]Hemenway,Robert E.Zora Neale Hurston:A Literary Biogra-phy[M].Urbana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ios Press,1977.
[2]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M].杨国政,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上一篇:莎士比亚喜剧的语言特色解读——以《仲夏夜之梦》为例 下一篇:茶花女与杜十娘悲剧命运之比较
相关文章推荐

  • 行政事实行为之救济途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