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新丝绸之路”视野下甘肃省语言政策研究


2016-09-25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王盛;李慧;刘松林

【摘要】"新丝绸之路"建设是当前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战略,甘肃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结点角色。语言政策是全面落实该战略的重要前提。甘肃省的语言政策需要以加强语言教育为切入点,科学、严格规范程序形式,以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新丝绸之路”;甘肃;语言政策;
    【基金】2015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新丝绸之路’背景下甘肃省关键语言的选定及高校外语专业建设”(项目编号:2015A-046)
  
    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基础,其制定的初衷与落脚点必然是为该国的利益服务。按照语言学理论界的解释,语言政策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往过程中根据交际的需要而制定的措施、规定、法律等。无论是社会的认知,还是学理的定义,语言政策除了语言内涵外,还始终离不开国家层面的规制。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广西、云南、四川及重庆九省市与亚欧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古代丝绸之路基础上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整合跨国优势资源、强化区域经济合作、拉动世界经济发展。在这一国家战略中,语言扮演着“先锋队”的角色,国家战略实施到哪里、区域交流与合作开展到哪里,语言就必须先走到哪里。因此,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省份,甘肃有必要牢牢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期,以语言政策作为重要切入点,迅速在国家与区域发展的前沿站稳脚跟。
    一、“新丝绸之路”及其语言基本状况
    “新丝绸之路”是横跨中国、中亚、东南亚和欧洲的带状区域合作平台,它通过水路、公路、铁路及航空推动沿线各国的经贸往来与增长。作为“新丝绸之路”的发起国和起点,中国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筹谋这条连接亚欧的经济走廊。上世纪90年代建成通车的上霍、连霍、中吉乌等跨国公路构成了今天“新丝绸之路”的最初干线。2008年,国务院组织召开“新丝绸之路”城市市长会议,将沿线城市借助这条经济带合作发展本地区经济纳入议事日程。近两年,我国已经与近20个沿线国家商讨建立“新丝绸之路”高速铁路网,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东起中国,贯穿中亚、东南亚、俄罗斯,最终到达欧洲的高速铁路。
    一旦“新丝绸之路”上的新交通干线建成,双边及多边经贸往来将成倍猛增,各国之间各领域、各层次的交流也将非常频繁。作为经济带的起点,我国势必从中获得众多发展良机,但同时从现在开始也就面临着各方面的新挑战。其中,极具战略意义的语言政策的制定、完善与实施既是“新丝绸之路”建设的一大挑战,也是一大机遇。尽管中国人在“新丝绸之路”上与他人交流可以使用国际通用的英语,但随着条块化的市场千差万别地出现,仅使用英语来作为产品和服务进行市场性流动的语言工具,显然不能满足需求。有鉴于此,我国应该尽快面向“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语言,制定并实施相关语言教育政策,增强我国在这条经济带上的语言适应能力。
    按照“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规定,我国在“新丝绸之路”视野下的语言政策涉及20多种语言,其中包括俄语、哈萨克语、乌克兰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越南语、泰语、德语、法语等。需要说明的是,英语也包括在这20多种语言当中,并将继续发挥联络、谈判、营销、交易、后期维护等重要工具性作用。由于所涉语言众多,教育部、外交部等部委已经明确指出,与“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经贸、科技、文化等交流合作的西北省市可以在国家统一要求下自行优先开展俄语、哈萨克语、阿拉伯语、乌克兰语等语言政策项目。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和“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结点,甘肃省既有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积淀,又有现代意义上的区位优势,其语言政策有必要、有条件走在西北省市的前列。
    二、“新丝绸之路”视野下的甘肃省语言教育
    语言政策的核心内涵是语言教育。当前,甘肃省的大学语言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丝绸之路”建设发展的需要。纵观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河西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等综合类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陇东学院等师范类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工业学院等理工类大学,以及其他诸如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大学,甘肃近20所高等院校中,但凡具有语言学专业的,英语依然是其中的第一大专业。其专业规模大约是法语的4倍、俄语的11倍、德语的12倍、阿拉伯语的14倍。至于其他诸如哈萨克语、乌克兰语、土耳其语等语言专业教学在甘肃的各大高校中几乎没有。这种语言教育相对单一、语种规模失衡的状况让甘肃不得不面对多元、多层的语言挑战。这种挑战并非甘肃一省有之,“新丝绸之路”上的众多省市都不能独善其身。
    究其原因,一是语言的工具性色彩一直占据着人们的视界,既然是工具,重要性自然被视为低于其所服务的对象。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尚未出台过涉外语言教育中长期规划,官方也没有专门的语言教育管理机构。这导致至少在涉外语言政策方面,我国可整体优化使用的资源不能集中,缺乏中长期发展目标,只能充当其他政策的附属。二是上至国家层面、下到各级地方,英语教学始终占据着语言教育最重要的位置,连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也是一边倒地给予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地位。反观其他小语种,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专业规模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及英语。
    对甘肃一省而言,国家层面的安排自然不能越界,全国教育界和社会上的语言教育倾向也不能凭一己之力即可扭转,但仍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实施有助于“新丝绸之路”建设、有助于体现甘肃在“新丝绸之路”上重要地位的语言政策:
    第一,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甘肃人、特别是甘肃的年轻人掌握至少一门“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语言。在具有一定条件的高校以及其他教育教学机构中,增设“新丝绸之路”上重要语言的选修课程;由省级财政从“新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经费中拨取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开设上述选修课程的单位提供奖学金、奖教金;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大力培养相关师资力量。
    第二,绝不能将语言教育的视野仅放在语言本身上,而是继续充分发挥语言的工具性作用,综合培养具有经贸、能源、外交、交通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以考虑从相关专业中择优录取语言功底扎实的学生,授予其“新丝绸之路”重要语言的第二学位;为甘肃省境内开展“新丝绸之路”各领域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统一调配、提供语言培训师资,并将培训重点放在以相关国家语言为基础的技术、经贸沟通技能方面[3]。
    第三,甘肃省政府要协调相关部门,积极在省内和省外开展大数据库建设、融入与共享工作,重点关注“新丝绸之路”重要语言人才库、文献库的建设与更新,方便以数据为依据开展语言政策制定、完善与实施工作,满足甘肃省内的“新丝绸之路”建设发展的语言需要。当然,按照上述政策模式开展语言工作,势必需要大量增加甘肃省的财政预算与支出。但从长远来看,全面、充分、合理的语言教育所造就的人力资源、人才队伍也势必带来不可限量的经济回报。尤其是在国家提出并加快“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甘肃所需要的相关人才数量不是减少了,而是急剧增加,用于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不久的将来为甘肃提供经济腾飞的动力不是不足,而是源源不断的。
    总之,与今天的投入相比,适应“新丝绸之路”建设要求的语言教育必定能在未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三、“新丝绸之路”视野下的甘肃省语言政策制定要求
    如果说语言教育是甘肃现阶段适应“新丝绸之路”建设的当务之急,那么与之相关的语言政策的制定就是不可缺少的形式要求。既然被称为“政策”,那么从制定到实施必然要求合理合法的程序形式,作为省一级的语言政策亦不例外。甘肃省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首先要明确所涉工作的权力与责任主体,例如省级及以下各级政府、其下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语言教育教学机构、语言教育工作者、语言教育受教者———即学生、相关企事业单位、相关社会团体等。当前的情况是,只有各级政府及其下属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兰州大学等部分重点高校、部分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极少数在国内有名望的教育专家才享有语言政策的话语权,广大青年学生、青年学者、社会团体、起步较晚但前景可观的小微型企业等,却因各种原因被基本排除在政策制定主体之外。诸如德国、荷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语言政策的制定上,比较看重广大语言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社会团体与行业协会、自由灵活的小微型企业等的意见,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政策实施的主力,实施效果也主要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在主体界定这个关键的程序问题上,甘肃省语言政策需要参考上述国家的经验。
    甘肃省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还要充分获取和运用相关科学研究报告、数据分析结果等。当前,相比较于其他语言学领域,从事语言政策研究的科研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也属凤毛麟角,其中上海有两家,北京、南京、银川各有一家。他们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政策理论、西方国家语言政策以及中西方语言政策对比。而针对“新丝绸之路”等时效性极强的语言战略性研究还比较匮乏。相关研究大多融入在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中,而且很难形成独立体系。所以,对甘肃省而言,要从科学研究上下功夫开展语言政策工作,一是要尽快建立本省的语言政策研究机构,二是要主动进行跨学科研究,三是要充分借鉴吸收兄弟省市的即有研究成果,形成既高度契合国家战略、又深度适应甘肃地域特点的语言政策研究体系成果,全面跟进“新丝绸之路”的建设脚步。
    四、结语
    语言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内、对外交流的能力,从而决定了语言工具所能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新丝绸之路”视野下,甘肃省的语言政策决定了本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程度,从而决定了本省国民经济在当前及未来环境下的发展程度。因此,从大力发展语言教育开始,甘肃省语言政策要在明确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创造有利于“新丝绸之路”建设的语言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宇明.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外语与外语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宋圭武.甘肃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若干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4,(2).
[3]戴曼纯.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4]王辉.“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上一篇:量用合作原则分析《老友记》的语言幽默 下一篇:清朝前期云南灾赈初探
相关文章推荐

  •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
  • 刑事视野下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探析
  • 刍议精准帮扶视野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
  • 生态文学视野中的《狼图腾》
  • 工匠精神视野下的工匠之师培养探析
  • 劳动法视野下在校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研究
  • 政治观视野里的文化自信
  • 全球治理格局变革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变迁机制
  • 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视野下的巴赫金语言符号思
  • 人力资源开发视野下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
  • 全球视野下绿色就业发展现状及借鉴——以美国
  • 法治视野下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研究
  • 基于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探索
  • 健康体育视野下体育经济发展的探讨
  • 慕课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