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南疆教育政策信息传播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2016-09-24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罗小东

息对社会的影响基于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而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基于受众的媒介素养。国家起源于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的稳定源自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本文从媒介素养层面和国家认同层面,以南疆全面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为例,探讨南疆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对新疆社会稳定的影响。

  基于媒介素养层面的影响分析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把媒介素养界定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其中,对媒介信息的评估与判断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判断本质上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依据是价值标准或价值观,换句话讲,价值标准或价值观主导着判断。同理,价值标准或价值观主导着对媒介信息的评估与判断。基于此,我们可以讲,价值标准或价值观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

  显而易见,媒介素养程度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或者讲,媒介素养程度以受教育程度为前提。一般来讲,受教育程度越高,相应的媒介素养程度就越高。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国民的媒介素养程度密切相关。

  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是暴力恐怖事件的直接推手和直接原因。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宗教宣传品、非法宗教网络传播,是宗教极端思想传播的主要渠道。不根除宗教极端思想这一暴力恐怖的意识形态,暴力恐怖活动就会像癌细胞一样不断复制蔓延。”

  宗教极端思想是通过人才产生了它的现实社会危害——暴力恐怖活动。如果人能识别出宗教极端思想的非正当性、非法性和社会危害性,那么人就不可能接受和认同宗教极端思想,宗教极端思想就丧失了对人的煽动性,最终就无法再通过人来实现它的现实社会危害。

  对极端宗教思想非正当性、非法性和社会危害性的识别涉及媒介素养问题。宗教极端思想传播的后果是暴恐事件的发生。我们由此不难推断,宗教极端思想煽动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滥杀无辜,对该种信息的判断是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滥杀无辜是否正当,是否合法?该价值判断的依据是一种关于生命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对应不同的媒介素养。

  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通过并颁布《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第三条写道:“人人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媒体声明,“以最强烈的言辞”谴责发生在中国昆明火车站、造成大量无辜平民死伤的恐怖袭击事件,呼吁将恐怖袭击实施者、组织者、资助者和支持者绳之以法。安理会重申将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职责,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可见,“滥杀无辜是不正当、非法的”是全球公认的、最普遍的价值观。该价值观因此成为社会化最基本的内容。换句话说,该价值观是任何国家教育体系中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初中及高中阶段又是对该价值观教育的不断强化。因此,由该价值观构成的媒介素养是全球公认的、最普遍提倡的媒介素养。具备该媒介素养的人,必然不会认同“为了某种目的可以去滥杀无辜”的宗教极端思想信息,宗教极端思想因此对这些人丧失了传播效果,也就无力煽动这些人去制造暴恐事件。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5月26日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提高新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在南疆全面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相较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南疆全面实行高中免费教育的政策,为全体南疆青少年提供了更高程度的教育水平,同时也为全体南疆青少年提供了更高程度的媒介素养能力。这些更高程度的媒介素养能力当然包括认同“滥杀无辜是不正当的、非法的”价值观的媒介素养。因此,宗教极端思想信息对这些青少年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换句话讲,这些青少年不会认同宗教极端思想,不会成为宗教极端思想制造暴恐事件的工具。

  南疆全面实行高中免费教育的政策,为全体南疆青少年提供较九年制义务教育更高程度的教育,同时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媒介素养能力,这不仅会在新疆青少年中大大降低极端宗教思想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使得这些青少年在可以预见的和更长久的未来同样不会认同和接受宗教极端思想信息的传播,从而可以有效扼制因宗教极端思想信息传播而导致的暴恐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长久地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由此可见,南疆全面实行高中免费教育的政策信息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传播必然能起到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基于国家认同层面的影响分析

  认同与人们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一个成功而连续的认同不可避免地与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相联系……这是一个公开的可以观察到的普遍人类经验的一部分。①这一经验性论断表明,人的认同意识的建立是有条件和前提的,是基于被认同对象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若某对象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人的该对象则产生认同意识,若某对象不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人对该对象则不产生认同意识。我们可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大类:核心、重要和一般。那么,对应这三类需要,人便对分别满足这三类需要的对象产生三种认同意识:核心认同意识、重要认同意识以及一般性认同意识,显然,三种认同意识的牢固性程度是依次减弱的,人的最牢固、最持久的认同意识是核心认同意识。

  若被认同对象是国家的时候,人对国家认同意识同样是基于国家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亚当?斯密认为国家的三大目的是:保护社会,免于其他暴力和侵略;保护社会成员,免于他人的不法侵略和压迫;为大家建立一些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②这里,国家的三大目的是人的核心需要。梅里亚姆认为政府(国家)有五大目的或功能:1.对外的安全;2.对内的秩序;3.公道或正义;4.公共福利;5.自由。③这里,国家的五大目的或功能是人的核心需要。以上观点表明,国家存在的理由和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核心需要。可见,基于国家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国民必然会对国家产生核心认同意识。国家只有不断满足人的核心需要,才能不断获得存在的理由和必然性,才能保持或维护国民对国家的核心认同意识。这里,我们把国民对国家的核心认同意识界定为国家认同意识。

  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仅凭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和自然属性就可以生存了,但人仅凭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和自然属性在社会环境中是无法生存的。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要掌握社会生存所必需的语言符号、知识、规范、价值观和技能,也即需要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这一转化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是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习惯,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过程即社会化。”④可见,社会化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极其重要。没有社会化,人无法在社会中生存,更谈不上在社会中发展,鉴于此,社会化对人而言是最核心的、第一位的需要。

  学校是国家正规管辖的,是有组织、有计划地专门为了青少年的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教育机构。它是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途径。学校的宗旨是为青少年提供社会生存所必需的专门技能与价值观。学校通过正式的课程(比如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英语、物理和化学等)为学生提供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还通过体现于正式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信仰、态度、价值观和规范,为学生提供社会生存所必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学校教育是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学校教育对人而言是最核心的、第一位的需要。学校教育按教育程度又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与社会化程度为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化程度就越高。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就越强。可见,国家教育政策直接影响国民的社会化程度,直接影响国民最核心的、第一位的需要。因此,国家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直接影响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意识。

  南疆全面实行高中免费教育,免费为南疆地区的青少年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社会化途径,使他们具备了更强的社会生存能力。该政策信息的传播使南疆地区广大青少年明白国家会满足他们的核心、第一位的需要。孩子的核心的、第一位的需要也是其父母和家庭的核心的、第一位的需要。同样,该政策信息的传播使孩子的父母等家人明白国家会满足他们核心的、第一位的需要。因此,该政策信息的传播必然会进一步建立孩子及其父母等家人的国家认同意识。

  新疆南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整体民族的社会生存与发展质量决定于构成该民族群体的大多数个体的社会生存与发展质量。南疆全面实行高中免费教育政策不是针对某几个南疆青少年,而是针对南疆地区全体青少年,该政策有利于提高全体南疆青少年的社会生存与发展质量。因此,该政策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的社会生存与发展质量。一个民族整体的社会生存与发展质量的提高是该民族的核心的、第一位的需要,该政策满足了少数民族的核心的、第一位的需要,因此,南疆全面实行高中免费教育的政策信息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传播,必然进一步建立新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意识。

  “普通而真实的国家认同,是国家稳定的民意基础,也是国家兴旺的重要前提。”⑤由此可见,国家认同意识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国民的国家认同意识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以上分析表明,南疆全面实行高中免费教育的政策信息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传播,必然能起到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传播学战略研究”(编号:13BXW086)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Willian Bloom. 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②③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⑤李崇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家认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上一篇:“互联网+广播”,我们要连接什么 下一篇:传统媒体发展电商的优势与策略
相关文章推荐

  • 核心期刊:基于“内容为王”的电视类档案节目
  •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政策体系述评
  •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语言教育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