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新形势下会计理论与实务创新与发展


2016-09-24    来源:商业会计    作者:钟廷勇(博士) 李定

——中国会计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主要观点综述
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未来经济走势做出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因此,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推动会计理论和实务创新与发展,成为当前相关管理部门和整个财会行业的共同任务。为深入探讨会计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与创新,2016年7月9日至10日,由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分会主办、重庆工商大学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重庆召开。本次学术年会以“新形势下会计理论与实务创新”为主题,侧重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与内部控制、政府会计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现将本次会议的论点综述如下,供学术界、实务界、立法机关和监管机构参考。
一、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创新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本次年会征集管理会计议题涉及了管理会计职能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考评的各个方面,其中以薪酬激励、管理层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盈余信息披露的研究内容较为集中,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盈余信息的预测、披露与市场反应
关于盈余信息的披露,重在信息披露的形式、质量及其治理。鲁桂华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检验了大股东减持动机、双重代理冲突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精准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为配合大股东的减持在业绩预告形式上更为模糊,当管理层获得足够的激励时更可能发布有利于大股东减持的“增长型”业绩预告,这种行为降低了证券市场的信息质量,影响了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谭劲松和林雨晨则对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机构投资者有助于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升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并构建了机构治理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理论模型,证明了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治理效应。
关于企业盈余的预测,周冬华和陈敏洁探讨了我国的半强制性业绩预告制度可能导致管理层的“机会主义”披露行为。肖虹和王谯则从公允价值波动视角探讨了盈余信息的预测,虽然公允价值盈余的波动性较高,但就财务报告的盈余波动性而言并不高,并且公允价值应计利润变动显著增强了应计利润的经济损益确认功能,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具有盈余预测力。
关于盈余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王雄元和高曦发现客户盈余公告不仅对同行业的股价有正向传染效应,在纵向上也对供应商的股价有正向传染效应,且客户供应商关系越紧密传染效应越强。在对盈余信息分类时,发现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变动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盈余持续性越强,客户盈余公告对供应商的传染效应越强。
(二)管理层的外部监督、内部控制及其相互作用
关于管理层的治理,在外部监督方面主要是媒体治理和制度监管。唐雪松和彭情把外部监督与内部治理结合了起来,研究了传闻对高管薪酬与职位的影响,发现传闻显著降低了高管薪酬水平或薪酬增长幅度,同时显著增加了高管被解聘的概率,且在高增长企业中更为显著。王文兵和程昔武构建了巡视、财政监督与国家审计的多元共治模式。
(三)薪酬激励、薪酬公平与薪酬业绩敏感性
在薪酬激励方面,王新红和石欣欣以创业板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样本,区分货币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研究结果发现高管的货币薪酬激励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也与研发投入正相关,而股权激励与研发投入不显著相关,研发投入在薪酬激励效果中起到良好的传递作用。
(四)企业社会责任、责任评价与责任风险
靳小翠认为,企业文化会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差时,企业会减少承担社会责任,但良好的企业文化会在这种状况下指导和约束企业继续承担社会责任。王海兵和王冬冬探讨了社会责任风险,从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触发机制、传导机制和影响机制三个方面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形成机理,基于天时、地利、人和及综合四个层面构建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控制度模型。
(五)结合战略与环境的管理会计发展
贾建军和孙铮提出,可以利用商业模式的排放权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来核算碳排放权和核证减排,来解决原有IFRIC 3的计量不匹配和美国GAAP不完整确认排放权的缺陷,并更好反映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质。郑鹏和孙美霞基于可视化视角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动态与趋势绘制成知识图谱,科学直观地反映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成熟度、内在联系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宋勇琪、崔纳牟倩、范珂等都是把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会计数据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结合了起来,这必将是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审计与内部控制拓展性研究
(一)努力提升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功能,进一步完善国家审计制度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永海教授等从公共资源的使用与监管入手,通过建立状态变量与控制变量,提出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的动态最优控制模型,研究国家审计反腐治理机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汉文教授基于国家治理视角,运用国家产生理论模型、现代“预算国家”理论与国家治理能力分析框架,并提出:国家审计应以预算审计为核心,发挥预算审计的预算监督作用,不断优化预算体系,进而倒逼财政统一,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等重要观点。
(二)构建新机制,不断提升环境审计的环境治理功能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教授从环境审计视角深入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目前最严峻的水污染治理问题,对其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进行了跨学科交叉探究,以期最大化发挥环境审计在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中的作用,进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最后,提出应构建环境审计新机制,开展环境审计为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治理保驾护航。
(三)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应确定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弥补监管空白
王杏芬对中美两国合作监管在2012年、2013年和2015年的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提出:中美跨国合作审计监管治理必须建立针对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的全覆盖的、常态化的协同监管机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和专门的监管部门,细化监管内容,以发挥审计有效监管、缓解代理冲突以及风险揭示的作用。
(四)鼓励并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培育行业专长,提升其整合效果
王生年发现:内部控制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在降低盈余管理程度中存在替代关系,并且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可以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鼓励并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培育行业专长都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因此,监管部门应鼓励并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培育行业专长,以提高审计质量。
三、财务会计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
(一)资金错配,亟待会计概念体系完善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竹泉教授发现: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经济活动界定错配、资金在三张财务报表中的定义不一致以及内部资本错配等现象。然后,对资金的内涵做了重新界定与重分类、对营业活动资金效率的评价指标也做了重分类,并运用上市公司2006—2015年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各个行业基本上超过过半的上市公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错配问题,这说明该问题亟需进行相关改革。这一发现对我国目前财务报告体系中相关概念体系的完善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以及管理会计实践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法律环境、未决诉讼影响企业股利政策凸显新的投资风险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俊瑞教授等以我国2008—2014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未决诉讼对其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结果发现:较之不存在未决诉讼的上市公司,存在未决诉讼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倾向越低、支付力度越小,并且涉诉频率越高、涉诉金额越大,支付倾向越低、支付力度越小;将法律环境纳入考虑,发现较之法治水平高的地区,上市公司未决诉讼的对其现金股利支付的负向影响在法治水平低的地区更为显著;将产权性质纳入考虑,发现较之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未决诉讼对其现金股利支付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
(三)管理层操控业绩预告质量与大股东减持共生互动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鲁桂华教授等选取了沪深A 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008—2014 年的业绩预告样本,从公司治理视角检验了大股东减持动机、双重代理冲突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精准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从业绩预告的形式上还是实质上来看,为掩饰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减持前管理层倾向于披露较为模糊的业绩预告;而随着代理成本的增加,管理层获得足够的激励后,会配合大股东发布有利于其减持的实质上更加准确的增长型业绩预告,该发现基本满足“攫取”假说,从而为资本市场监管部门对业绩预告披露的监管改进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持。
(四)内部控制提升薪酬业绩敏感性
张璇等把国有企业分成了公益类和商业类,借此研究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的提高对公益类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影响不显著,但对竞争型和行政垄断型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影响显著增强。这说明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治理效果。
(五)机构投资者具有公司治理功能,兼具提升信息质量功能
谭劲松和林雨晨对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机构投资者有助于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升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并构建了机构治理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理论模型,通过理论模型的推导和实证数据的检验,证明了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治理效应,发现机构投资者调研行为是其参与治理的方式之一。
(六)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亟需完善
王海兵和王冬冬从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触发机制、传导机制和影响机制三个方面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形成机理,基于天时、地利、人和及综合四个层面构建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控制度模型。
四、财务管理研究成果
(一)成本粘性方面的研究成果
王满教授将成本粘性视为是代理成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她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现象,上市公司较短的债务期限对成本粘性有抑制作用,上市公司所在地市场化水平越低,较短的债务期限对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越强,这也说明了债务期限与市场化水平两种公司治理机制在抑制成本粘性方面存在着替代关系。
(二)融资成本方面的研究成果
重庆大学刘星教授研究发现,改革后,债权人强势监管和求偿威胁造成了正向债权人激励效应和负向终极控制人规避效应两方面的影响,相对两权分离度低的终极控制人而言,两权分离度高的终极控制人的规避效应更为明显。北京师范大学朱松教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发行人付费”模式会推高发债企业的初次信用评级,还会在后续追踪评级中较高得调整企业的信用评级;而采用“投资人付费”模式的发债企业,其发债融资成本会有所降低,发债企业会因此而获益。
五、人才培养观点梳理
程平在MPAcc人才培养中引入生态论和协同创新模式,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为例,将主体协同、过程协同和战略协同融入MPAcc实践基地生态系统的构建,从知识流动、价值流动和物质流动三方面论述了系统功能,并在分析系统优势及效用的基础上就系统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提出了防范措施。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李定清教授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协同创新理论是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李教授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在分析当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并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构建协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策略。

上一篇:用友U872总账系统常见问题解析 下一篇:五四时期《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播
相关文章推荐

  • 新时代下红军长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探
  • 挑战者号发射失败的灾难性决策的启示
  • 新形势下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
  • “互联网+”:让思政理论课活起来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的党建工作
  • 美国侵权法过失理论初探
  • “续理论”视域下如何提高应用型高校外教口语
  •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协同育
  • 浅谈新时期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 新形势下国企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
  • 新形势下网络募捐平台的法律规制
  • 论文发表参考: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
  • 核心期刊论文: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
  • 略谈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