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异质共同体是指拥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又拥有共同利益的多个利益主体为了各自的发展或者是由于共同威胁的存在所组成的共同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典型的异质共同体。异质共同体构建的原动力是共同利益的存在和内外形势所迫。异质共同体构建的模式从相对量度的角度来划分有有核心型和无核心型两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的是有核心型的模式。共同体的维持需要处理好主导利益主体与各非主导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各非主导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异质共同体的更新与交流。?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异质共同体 构建 维持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05)06-0018-03
异质共同体是指拥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又拥有共同利益的多个利益主体为了各自的发展或者是由于共同威胁的存在所组成的共同体。异质共同体的存在以共同利益的存在为前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典型的异质共同体,它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势力联合抗日的积极产物。本文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例来论述异质共同体构建的原动力、构建的模式以及异质共同体的维持。?
一、异质共同体构建的原动力
异质共同体的构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内部催生、外部促成的结果,多种原动力综合作用使得异质共同体的构建得以实现。异质共同体构建的原动力主要是共同利益的存在和内外形势所迫。
(一)共同利益是异质共同体构建的原动力
异质共同体的构建以共同利益的存在为前提,共同利益来源于各自的发展或者是共同威胁的存在。没有共同利益,异质共同体是不可能构建成功的。由于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共同利益,所以有可能建立民主的政治机制,相对和平地、相互妥协地协调它们之间的不同具体利益,使他们的不同具体利益处于隐性状态之中。?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日本帝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各民主势力的共同利益,也是我们的民族利益。各个利益主体都应当以民族利益这个共同利益为重,使不同的具体利益服从民族利益。只有这样,各个利益主体才有自己的出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战争中,一切必须服从抗日战争的利益,这是确定的原则。因此,阶级斗争的利益必须服从抗日战争的利益,而不能违反抗日战争的利益”[1](P525)。共同利益成为显性状态之后,具体利益处于隐性状态,但它始终存在。中国共产党试图在打败日本入侵以后,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带领人民走向民主、繁荣和富强的道路;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企图在抗战胜利后,继续维持他的独裁统治;而各民主党派幻想在抗战胜利后走一条中间道路。但不管具体利益怎样不同,却不能起主导作用。
(二)内外形势所迫是异质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条件
共同利益的存在是异质共同体构建的原动力,而内外形势所迫是异质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条件,外部动力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有外在威胁时,政治系统中的其他群体会对处于权力地位的利益主体施加压力,欲使他们共同对外。这种施压会使利益主体发生分化,或者顺应民意或者抗拒民意。由于他们的力量不可忽视,这种利益诉求往往得到利益主体的采纳,但这种采纳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
外敌入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举国上下都涌动着抗日的民族激情。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顺应民意,积极奔走,以联合一切抗日民众主动举起抗日大旗,毛泽东说,“在中国共产党刚提出统一战线的时候,就立即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同。人心向背,由此可见。”[1](P364)西安事变后,国民党迫于民众压力被动抗日,但有利于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统一战线这一异质共同体是应人民的利益诉求而构建的。
二、异质共同体构建的模式
异质共同体构建的模式就是异质共同体中各利益主体的地位及权限划分。模式的界定只能是一个相对的量度,不能绝对化。从相对量度的角度来划分,异质共同体构建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有核心型和无核心型。有核心型模式是取得主导地位的利益主体拥有绝对的实力地位,它不仅拥有较强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它取得了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而其他利益主体或只掌握政治力量、军事力量或民众的认同度较低,或者两者都不具备。因此他们与核心利益主体存在差距。异质共同体的运作主要是通过主导利益主体来展开的,它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消除各利益主体的张力,以实现异质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无核心型模式没有处于主导的利益主体,显得松散无力,各利益主体的实力相当,若无有效的政治协调机制,各利益主体就会互相掣肘,掣肘的结果就是共同体的离解,使共同利益的实现成为不可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异质共同体采用的是有核心型模式。在这一异质共同体中,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自己一贯的方针下,愿意和中国国民党及全国其他党派,站在一条战线上,手携手地团结他们,组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战胜万恶的日寇,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斗争。”[1](P357)周恩来多次写信给蒋介石、张学良、陈果夫和陈立夫,阐明大敌当前,应团结共御强敌。还写信给胡宗南、陈诚、汤恩伯,希望“一切以救国为前提”[2](P109)“同仇御侮共谋民族出路”[2](P117)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才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异质共同体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党逐渐取得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领导权的问题,是统一战线中最集中的一个问题”[3],这证实了毛泽东曾指出的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与作用。他指出,“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4](P157) 历史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有核心型模式是符合中国历史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统一战线肩负起了抗日御侮的大任。随着抗战的进行,国民党投降的倾向也越来越大,“抗战和投降并存于中国”[1](P389),在统一战线中,国民党顽固派的张力开始显现并日趋明显,有核心型模式对于遏止这些不稳定因素向革命的方向发展起了有效的作用。?
三、异质共同体的维持
异质共同体构建以后,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怎样使共同体持久维持。共同利益是异质共同体构建的原动力,一旦共同利益消失,异质共同体就不可能维持,所以异质共同体中各利益主体之间只是在共同利益实现以前的一种暂时的组合。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将会出现大量的对抗、针锋相对的正面冲突以及游击式的出击,这些对抗行为极易导致各方力量的消耗和削弱。由于共同威胁的存在,冲突是有限的,各利益主体会通过多回合的商讨而达成新的妥协,所以异质共同体也不会轻易解体。
异质共同体要想持久维持就要加强其内聚强度,即异质共同体各利益主体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亲密合作的程度。内聚强度决定着异质共同体的维持系数,各种关系处理好了,内聚强度就大了,异质共同体也就能维持下去,需要处理的关系主要有主导利益主体与各非主导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各非主导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异质共同体的更新与交流。?
(一)主导利益主体与各非主导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关系中,主导利益主体掌握异质共同体的控制权。拥有控制权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处理异质共同体内的事务,必须同各非主导利益主体协商,权力的行使必须兼顾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同时,各非主导利益主体也有表达自己主张的权力,参与异质共同体重大决策事宜的协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主导利益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各非主导利益主体包括国民党和各民主党派。因此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异质共同体中,就要处理好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这两大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战线中最关键、最复杂的关系。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这一异质共同体的维持与否,因此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同国民党之间的关系。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处理同国民党的关系的策略也越来越灵活多样,坚持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用长期合作支持长期战争,就是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1](P538)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在此原则之下,“保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随着日本诱降政策的推出,蒋介石的反共浪潮高涨,中国共产党提出“反对投降和分裂——这就是全国一切爱国党派 ,一切爱国同胞的当前紧急任务”[1](P573),同国民党投降派进行坚决斗争。1940年,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指出,“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在和反共顽固派斗争时,是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是有理,有利,有节。”[1](P763)这样,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既同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又将其联合在统一战线内。?
中国共产党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同其让步妥协,以使统一战线能够持久维持。毛泽东说,“我们的让步、退守、防御、停顿……都是当作整个革命政策的一部分看的,是联系于总的革命路线而当作不可缺少的一环看的,是当作曲线运动的一个片断看的。一句话,是积极的。”[1](P538)??
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同国民党关系的同时,也正确地处理了同各民主党派各阶层的关系。“为了团结抗日,应实行一种调节各阶级相互关系的恰当的政策,既不应使劳苦大众毫无政治上和生活上的保证,同时也应顾到富有者的利益,这样去适合团结对敌的要求。只顾一方面,不顾另一方面,都将不利于抗日。”[1](P525)“在一切有愿意和我们合作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存在的地方,共产党员必须采取和他们一道商量和工作的态度”[1](P526),和同盟者一道工作,避免了专断独行,增加了同盟者同共产党就某些决定进行协商的途径与机会,有利于各民主党派表达自己的主张,这使得各民主党派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
(二)各非主导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各非主导利益主体之间的内聚强度趋小,则易于加大主导利益主体对其进行协商调解的成本,也就可能影响异质共同体的内部稳定。但是,若非主导利益主体与主导利益主体和其他非主导利益主体都存在较大矛盾,那么其他非利益主体便极易倾向主导利益主体,这就必然导致异质共同体的内部不稳定。各非主导利益主体之间的内聚强度趋大,则各利益主体和平相处,减小主导利益主体耗费的成本,有利于异质共同体的维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非主导利益主体主要是指国民党和各民主党派。抗战初期,各民主党派由于对中国共产党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独立寄希望于国民党。但是抗战中国民党的抗战策略和抗战表现让民主党派看清了其腐败无能的本质;而且,蒋介石还囚禁和杀害大批的爱国人士和民主党派成员,取消抗日言论和出版自由。“各民主党派也为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感到焦虑和不满”[5]。一些民主党派看清了其真实面目后同蒋介石决裂,响应中共的三大政治口号,积极投身于抗日民主运动。作为非主导利益主体的国民党与民主党派存在矛盾,使得民主党派向领导核心共产党靠拢,各民主党派站在中共一方,加大了中共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打击力度,使统一战线仍然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三)异质共同体的更新与交流
异质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弹性的共同体。开放、弹性的共同体允许共同体内外之间的交流互动,其利益主体会随着环境系统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共同体的更新与交流。自我封闭、自我疏离的共同体是必然要走向解体的。因此,异质共同体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将游离在共同体边缘的非敌对群体吸附至紧密状态,将变质的群体从共同体中清除,以此来增大内聚强度,增强自己抵御外在威胁的能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利益主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毛泽东早在抗日战争前夕就指出,“革命和反革命的阵线可能变动,也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可能变动一样。”[4](P155)因此,除保持已有的稳固利益主体外,中国共产党还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1](P618)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等中间势力,这是因为“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1](P748)可见,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一个开放的共同体,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是没有出路的。通过吸收和紧密团结各种非敌对群体来强化统一战线的内外交流,扩大统一战线的阵容。在扩大统一战线阵容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注意将统一战线中的变质分子清除出阵容,“我们的民族统一战线中已经存在着起破坏作用的奸细分子,这就是那些汉奸、托派、亲日派分子。共产党员应该随时注意那些奸细分子……揭发和清除奸细,是和扩大和巩固民族统一战线不能分离的。”[1](P523)经过吸收新群体,清除变质群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扩大和净化,内聚强度得到增大。?
综上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异质共同体历经构建和维持,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共同体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得以进一步发展,成为今天中国特色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3]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张军民.中国民主党派史(新民主主义时期)[M].华夏出版社,198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