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功利主义既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伦理规范,还是对英美等国经济和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的经济学说和政治思潮。马克思主义功利观,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体系,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功利观为指导,探讨个人与社会实现统一、经济与伦理相融合的正确路径,展望以诚信公平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伦理图景,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伦理规范。
【关键词】功利主义;马克思主义功利观;当代价值;
一、功利主义
(一)功利主义的主要观点
功利是功利主义的核心概念,边沁认为:“所谓功利,意即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由于这种特性,该外物就趋于产生福泽、利益、快乐、善或幸福,或者防止对利益攸关之当事者的祸患:痛苦、恶或不幸。假如这里的当事者事泛指整个社会,那么幸福就是社会的幸福;假如是具体指某一个人,那么幸福就是那个人的幸福。”[1]穆勒的思想深化并发展了边沁对功利的认识,穆勒把功利分成了两类,第一类是以肉体的感受为核心的功利,另一类是以精神享受为核心的功利。[2]功利主义的中心理念是:道德和政治的核心是(也应当是)关于促进幸福的。功利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和理论,主张人类应该促进幸福,避免不幸,探索功利在人性中的本源,提出功利原则,界定功利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分析功利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的推动作用。功利主义者认为,感觉经验才是一切最根本、最真实的基础,道德伦理也是建立在人类趋乐避苦的基本经验之上。边沁、穆勒等人围绕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中心论点所建立的功利主义体系,主要来自他们对人类功利实践在伦理道德“常识”上的反思。
(二)功利主义的两重性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几乎所有阶段,都存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作用。功利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近代以来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中。个人的功利动机和追求上升为人类群体的社会功利行为,就是功利主义。“广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以功利衡量事物的价值,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狭义的功利主义是以边沁和穆勒为代表的特定时期的功利主义学说,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衡量一个人行为善恶的根本标准是人的痛苦与快乐的感受,是一种以效果为评价标准的伦理学说。”[3]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的层面看,近代至今世界重大历史进程和事件,功利主义都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但是功利主义也存在一些内部缺陷以及负面效应。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功利观的支配,而功利观包括着个人行为准则、个人与社会利益协调以及价值取向,即功利主义应有的三个基本原则:以功利结果决定现实行动;少数功利要服从多数功利;增进最大多数人幸福同时应减少和缓和不幸。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有时人们只是看到了三个基本原则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而忽略了三个原则的整体性,机械、孤立地解读每一个原则时,将产生过度追逐功利的负面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前两条原则往往容易理解,而人们常常忽略的是对最后一个原则的认识,进而出现荒谬的悖论,产生负面、极端的功利观。
二、马克思主义功利观
(一)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功利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把苦乐经验感受与先验理性追求在内的社会需要作为理论基石。”[4]从哲学基础来看,马克思主义功利观既坚持经验主义的传统,又找到把握经验、现象背后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论;既借鉴理性主义的辩证品质,又找到了解释先验、主观内在矛盾的途径。从理论基石来看,马克思主义功利观既不是纯粹的苦乐经验感受,也不是抽象的理性观念,二是由客观社会条件决定的包含两个方面的社会需要。马克思主义功利观以人们群众的利益为主体,从现实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个人出发,马克思认为“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设定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私人利益是与这些条件和手段的再生产想联系的。这是私人利益;但它的内容以及实现的形式和手段则是由不以任何人为转移的社会条件决定的。”[5]马克思认为要从社会历史中去反思个人对功利幸福的追求;既肯定个人的高尚追求,但又不把这种追求寄托于抽象的理性自觉,强调从社会实践中去探索现实途径,主张个人利益要融入人民群众共同普遍的利益之中菜能够真正得到实现,强调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并且,马克思主义功利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只有做到生产能力极大提高、精神追求高尚相结合,才能够称得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功利观
对功利主义的继承与超越功利主义从个人主义出发,以个人利益为基础,建立了功利主义的最高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这种由个人功利原则扩展演化为普遍的社会原则的理论学说,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内在矛盾,即个人原则扩展为社会原则的可能。为解决这一矛盾,功利主义学者们设计了不同的途径,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个人(利益、原则)与社会(利益、原则)矛盾的科学思路。马克思主义功利观认为,市场经济必然带来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普遍联系,使得个人与社会利益存在统一原则,这种联系是社会进步的普遍要求,但是也存在主观的自发的联系和内在的统一。马克思功利主义观中强调了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有机结合、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原则。马克思主义功利观充分肯定了功利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不认为它是支配和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马克思主义功利观承认个人的功利与幸福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价值导向,是从现实的社会历史当中追寻个人对幸福的追求的踪迹,寻求实现这些基本价值的现实途径。它不否认西方传统的功利主义具有现实合理性和科学性的一面,但又运用唯物辩证法批判其虚伪和庸俗的一面,努力实现对它的科学超越。
三、马克思主义功利观在中国的当代价值
(一)我国市场经济的伦理支撑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边沁、穆勒的功利主义到哈耶克的“自组织秩序”学说,都是主张经济活动能自发地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秩序和伦理精神,并因而崇拜自发性,排斥道德在经济活动中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倡导自由市场交换行为自动平衡经济和伦理的冲突,通过市场自发调节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历史证明,面对相互冲突的利益和观念,如果没有来自社会制度内部的自觉调节和协调,那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矛盾,必将以外部冲突的方式爆发出来,迫使主流社会正式被它所忽视的利益和价值观,并作出相应调整。马克思主义功利观,既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与超越,也是市场经济建设应该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西方社会具有丰富的伦理文化思想,都可以成为我过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建设的有益借鉴。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拒绝接受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必须高扬集体主义的旗帜。
(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念支柱
通过对功利主义的分析,对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的系统总结,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选择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走向和根本性质。马克思主义功利观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一种全面的作用,它不仅作为一种意识和信念在影响着我们,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精神在发挥着作用。
四、结语
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情况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道德伦理的失范和高尚理想信念的背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当代中国,建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伦理规范,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功利观为指导,把集体主义的精神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的各个方面,把个人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所以马克思主义功利观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每个人应对市场经济挑站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和伦理规范。
[参考文献]
[1]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3]陈锦华.功利与功利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上一篇: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下一篇:在比较研究中传承与创新——以古今乡规民约对比为视角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马克思主义功利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6-09-17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杨霄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