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2016-09-17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李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城市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工作与生活的平台、空间,流动人口也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广州作为我国流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之一,流动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数的近一半。对广州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进行分析,并据此挖掘潜在的问题,可为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广州;
   
    一、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
    (一)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是我国是一种特有的现象,是由于城乡之间人口自由迁移和流动各种制约性社会制度因素的存在导致的,是农村流动人口与户籍相分离的一种结果。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对于流动人口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学科,如人口学、经济学对于流动人口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本文所探讨的流动人口是指保留原户籍,到户籍所在地区之外从事各种形式经济活动的人员。特别要说明的是,旅游、上学、访友等情况不算在此范畴内。在中国,流动人口可以称之为一种反映特定意义的经济现象,在整个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进程中,流动人口问题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需要进一步关注。
    (二)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的概念由西方国家的学者杜尔克姆提出的,指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文化与文化之间互相适应的一个过程,并且以构建良性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目标。[2]国内学界对于这一概念没有形成定论,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融合应该是一个动态、多维度的概念,它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其意义在不断的演进之中。所谓“社会融合”,则是指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进程,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终极目标。
    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第一,经济因素。社会资本正如“无形的手”调控甚至决定了流动人口的流动趋势,并且这一因素是具有根本意义的。第二,制度因素。我国实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与之配套的是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各地区的制度虽各不相同,但在总的原则上体现为对流动人口在教育、福利、工作、住房等方面的限制,这无疑影响了社会融合的程度。第三,个人因素。流动人口自身的经历背景因素影响着流动人口融合的进度,这里的经历背景包括学历背景、工作经历、家庭背景等。第四,地区因素。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武汉、长沙、苏州等二、三线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决定了流动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的地位,这既是社会融合的现状,也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之一。
    二、广州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
    (一)城市特点与流动人口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州富有活力的经济发展,使所吸引的流动人口呈几何倍增长。据相关部门统计,当前广州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比例已接近1:1。流动人口猛增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住房、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社会利益失衡态势,导致政府管理部门面临着重大的挑战。2013年数据显示,广州流动人口达到837万人,与2012年公布的数据相比,广州的流动人口数量首次反超常住人口,已经超过常住人口832万人,他们不仅学历更高,在广州买房自住的人也比去年多了将近一半。[4]从年龄看,16-45岁占了88%,青壮年占了绝大部分;从学历看,大专学历以上占14%左右,其中,博士研究生、硕士硕士研究1万人左右。目前的居住情况是,出租屋是流动人口最主要的居住场所,将近七成人住在出租屋,还有将近15%的人住在工厂的宿舍中,9%的流动人口住在亲戚友人住处,7%拥有自购房。从区域分布来看,白云区、番禺区、天河区的流动人口超过百万,是主要流动人口聚集地。[5]广州流动人口具有增长速度快、平均滞留期短、聚集在城乡结合部的比例高、居住出租屋的比例高、男性比例高、以务工为主的外来工比例高等特点,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数量其中必然潜存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因而对流动人口融合状况的分析就十分必要。
    (二)广州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情况
    1.广州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合状况
    经济融合是流动人口能够在城市生存和生活下去的保证。经济融合的状况最能反映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存境况,流动人口只要在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得到经济来源才能使他继续留在这个城市。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上是属于稳定的,那么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成了影响流动人口的最根本原因。笔者以就业情况、收入水平以及消费状况三个权衡基准对广州经济融合进行了调查。在受访的241人中,教育水平集中在初、高中,达到58%,处于这一教育层面的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处于行业低端,这也决定了其工资水平处于城市平均水平的底部位置,这一部分也是流动人口最大一部分,收入水平低使得这一部分的流动人口的恩格尔系数较高,日常生活支出占收入的大部分。满足其日常生活支出、住房支出是流动人口可以稳定在一城市的最根本条件,广州的这种情况一方面解释了人口流动性较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会流动人口融合根本还是经济基础的问题,而一旦日常生活支出成为主要经济压力的源头,便制约了流动人口向上发展的可能,致使其经济融合水平仅处于粗浅层。
    2.广州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
    社会融合是指流动人口公共权益保障程度,集中体现在劳动保障、社会福利保障、子女受教育权利保障等方面,这些衡量标准对于流动人口及其后代在城市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广州全市实行居住证制度,虽然对于劳动保护的权责意识明显提升,但是就社会的反响来看并不理想。2012年开始,广州实行了停征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用人单位的经济压力,也为实现流动人口全面的同工同酬开辟了道路。但有关部门对广州市流动人口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人工作时间在8至10小时之间,10至12小时的占了6%,其中不符合广州工资最低标准的比例达到18%。就是说,较大的工作强度与偏低的收入相比,反映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保护政策还有待落实。劳动培训方面也未达到半数的比例,这样少的比例无疑说明对于流动人口职业技能的提升有待加强,这也增加了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难度。此外,流动人口的医疗、养老、工伤三大保险水平有待提升。
    3.广州流动人口的文化融合状况
    流动人口特别是乡城流动人口、异地务工往往面临着文化的差异。流动人口在迁出地习得的文化规则、价值观念和文化实践在迁入地可能不适用,而对新的文化规则和实践不熟悉,由此会导致不适应感,因此,流动人口需要经历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据调查,广州市流动人口基本上能够听得懂粤语,而且大多数既能听得懂,也会讲一些粤语。23.2%的受访者表示“听得懂且会讲”、有31.4%的人“听得懂也会讲一些”,有30.3%的人“听得懂一些但不会讲”,仅有1.1%人受访者表示“不懂本地话”。流动人口与本地人交流,使用最多的是普通话,而本地人则要视情况而定,可能使用普通话也可能使用本地话。很明显,是否会讲广东话对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不是非常大,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融入的深度。
    4.广州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合状况
    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合要求其接受城市文化、认同城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到归宿。心理融合是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合的最高层面,只有当流动人口在心理层面融入城市,才算得上真正融入了城市社会。调查结果发现,37%的受访者表示“与本地人相处很融洽”,42.9%的比例“与本地人相处比较融洽”,17.4%的“与本地人相处一般”,极少的人(1.2%)“与本地人相处不融洽”,当然也有少部分(1.5%)的流动人口“与本地人来往很少”。这些表明,流动人口有着很强的城市融合意愿,从内心深处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广州流动人口大多数是省内流动,在语言交流、经济整合、社会交往等方面,流动人口能够很快适应城市社会,因而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仍然超过三分之一的流动人口在身份认同方面仍然停留在“老家人”的层面。就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而言,省内流动的身份认同要高于跨省流动,特别是在本地人的身份认同方面要比跨省流动的高出近10个百分点。相应的跨省流动的人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是老家人。
    三、广州社会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融合存在的问题
    1.落后的户籍制度和观念制约着经济融合
按照传统的人口户籍管理制度,人们武断进行城里人和乡下人两个群体阶层的划分,并且对其进行带有贬低色彩的标签式解读,流动人口在城市无法完全正常地享受到常住人口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流动人口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但是工作所得也很有限,同时流动人口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上,也有三成的人不签劳动合同,他们不能得到应有的劳动权益保障。
    2.沉重的房价日益成为经济融合的一大阻碍
    从资料数据来看,广州市有七成流动人口居住在出租屋,在房价涨价的时候,房租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而政府对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依然不尽人意,这对于买不起房子的流动人口来说,不断涨价的房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其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房租显然占了其支出部分的很大比例,这成为了流动人口在城市经济融合的一大障碍,影响了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融合存在的问题
    1.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缺失
    2011年就业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23.1%、26.4%、25.2%、13.6%、9.9%。其中,具有城镇户籍的流动人口五险参保率为43.8%、45.6%、36.5%、28.7%、19.4%,而农村户籍的流动人口五险的参保率为19.7%、23.3%、23.4%、11.2%、8.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户籍的流动人口的五险参保率只有城镇户籍流动人口的一半。此外,广州市流动人口中的务工人员存在被拖欠工资的问题,法定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2.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地位处于弱势,缺乏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和社会空间,他们的利益诉求很难有效地表达出来,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条件和能力,特别是由于缺乏组织保护,流动人口在就业选择、工资水平、社会保险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作为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几乎没有能够代表流动人口利益的社会组织向上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
    (三)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1.地域差异影响融入的深度
    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异地务工往往面临着文化的差异。在语言方面,多数流动人口能够听懂广东话,但是日常用语仍以普通话为主。虽然,是否会讲本地方言对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不是非常大,但是会影响到融入的深度。
    2.城市生活方式的缓慢
    趋近休假时间情况是反映生活状态的一个方面,从中可以得知流动人口对城市的适应程度和状态。分析结果表明,在生活方式方面,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逐步向本地居民靠拢,但是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心理融合存在的问题
    心理融合是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合的最高层面,只有在心理上面融入城市,才算得上真正融入了城市社会。虽然广州市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合较大差异,但是流动人口有接受城市文化的意愿。在城市,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的心理距离会在其身份认同上反映出来。由于流动范围大小、务工时间长短、经济地位差异以及人生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在身份认同方面,流动人口呈现出很大的差别。调查资料显示,流动人口有着很强的城市融合意愿,广州市的流动人口愿意与本地做邻居、交朋友、愿意融入城市社区、渴望拥有城市归属感,从内心深处他们向往城市生活,但是这些在实际的生活中却难以得到满足。
    四、结语
    解决流动人口城市融合问题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二元体制、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广州市作为国内经济发达的一线沿海城市,流动人口规模居全国之首,其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和强大的文化包容性,给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这些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合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也是不争的事实,既有制度方面与政府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地区特点所造成的区域差别因素等等。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流动人口才能与城市更加契合,使城市的建设与个人的发展同步进行。
对此,本文认为促进流动人口融合需从资本融合、管理融合、信任融合三方面展开:融合传统资本与现代社会资本,使之成为流动人口城市融合的社会资本基础;明确政府行政管理机关与民间流动人口的权责,在此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使之成为流动人口城市融合的组织要求;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与流动人口之间的互信关系,使之成为促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合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志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现状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2]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0,(2).
[3]姚华松,许学强,薛德升.广州流动人口形成背景及特征分析[J].热带地理,2009,(4).
[4]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何圣,王菊芬.改革开放后北京、上海、广州对流动人口的经济拉力因素的分析[J].西北人口,2007,(3).
[6]雷敏,张子珩,杨莉.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与社会融合[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基金】2014年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广州市外来流动人口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01421354)

上一篇:试论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北宋军事科技政策制定的影响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功利观及其当代价值
相关文章推荐

  • 从英国脱欧透视欧洲的社会与政治分裂
  • 浅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工匠精神”的融
  •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 浅谈大学辅导员如何开展思政工作
  •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研究
  • 社会团体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 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与依宪治国的关系
  • 博物馆实践活动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 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实现
  • “黑社会软暴力犯罪”中的正当防卫认定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
  • 四位一体”红色资源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
  • 社会环境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
  • 基于微课和雨课堂的计算机类课程改革研究
  • 高职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