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阶段,此时的文学思想观念包罗万象,层次丰富,既传承了儒家文化,还继承了六朝时期的审美文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大放异彩。与唐代的开放相比,宋朝的文学则更具特点,文学思想多以批判现实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政治功能。本文将对唐宋时期的文学思想进行相关研究,分别从唐代文学思想研究、宋代文学思想研究、唐宋文学思想比较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关键词】唐宋;文学思想;儒家文化;审美意象;政治功能;
文学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李延寿在《南史·文学传论》中曰:“畅自心灵,而宣之简素,轮扁之言,或未能尽。然纵假之天性,终资好习,是以古之贤哲,咸所用心。”为文学这一概念的拓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唐代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不论是从宫廷服装设计的前卫,还是各家思想的诞生,唐代社会背景的特殊性为这个时期的文学思想发展奠定了现实条件[1]。而宋代国势削弱,外族欺凌,从而导致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爱国情怀为主。为了加强对我国唐宋时期文学思想的了解,我们必须加大研究力度,对这两个时期的文学思想进行分析。
一、唐代文学思想研究
关于文学的概念,我们应从几个层面出发,一是两汉之后传统自然性情论的形成,二是新诗学的出现对唐代文学的逐步深化。要研究文学,还必须从诗歌入手,《沧浪诗话·诗评》曾说道:“诗有词理意兴。”换言之,在诗歌里不仅有理性哲学,同时也有着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是十分可贵的。唐代文学造就了良好的文学发展氛围,不断丰富了文学创造力,为唐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而这一时期的精神风貌被称为盛唐气象,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促进了士人进取精神的形成,拓展了文学重要内涵。
唐代文学的发展建立在六朝文学基础之上,唐文学的繁荣不仅仅表现在诗歌上,还有散文、小说方面,可以说唐代文学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作用不可小觑。我国文学发展最为鼎盛时期应为唐宋时期,唐代文学与宋代文学的发展都与其时代特征息息相关,笔者将对唐代文学与宋代文学思想进行研究,并对这两个时期的文学思想进行对比,加强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
经研究表明,唐代是我国文学思想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我国古代诗歌当中,以唐代诗人诗歌作品居多,而导致该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其社会背景的影响,开元十五年前后,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兴象,还是声律形式,都已经为唐诗繁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继之而来的便是开元盛世、天宝盛世的全繁荣。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诗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雄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崔灏等一大批名家。当然最重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化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后人对此期唐诗,有许多评论,概括说就是“骨气端详,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寻,韵味无穷。”
正当唐诗发展到它的高峰的时候,唐代社会也从它的繁荣顶峰走向动乱与衰败。“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岭。笔者主要从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经济文化因素方面进行阐述。从社会因素角度看,唐代自唐太宗开始,便愈发强大,经济富庶,这时候的诗人大量诞生,他们把酒高歌,歌颂大唐之繁荣昌盛,歌颂大唐的大好山河,在这个时期,唐代便形成了一股风气。唐代诗歌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3]。
在“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的参与下,完成了初唐诗歌声律化,为唐代律诗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是在这个阶段,初唐的诗歌从以宫廷生活为主题,逐渐与以百姓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盛唐文学思想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盛唐是文学思想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诗歌风格各异,有歌颂自然的,有向往边塞生活的,盛唐的开放程度为诗人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背景条件,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诗人,以李白、杜甫为主。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有李贺、白居易、元稹,这些诗人的作品都具有各自特点,诗人李贺诗风瑰丽,形式新颖,白居易以讽喻诗见长,生动感人。
晚唐时期,经“安史之乱”后,唐代的繁荣景象不复存在,这个阶段诗人诗歌以失意、郁结之情居多,晚唐时期李商隐和杜牧最有名,杜牧《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通过合理的想象使读者体会诗中扫墓者在初春毛毛细雨的背景下,踏着泥泞的山路去探望逝去的亲人的那种伤感、孤寂的画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进而使读者领会到诗人的那种无限愁思无处寄托,只能寄托在喝酒上,以此来解千愁。唐代文学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君主的提倡,唐高宗时期,乐府诞生,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这股风气到唐玄宗时期则更加兴盛,玄宗不仅自己爱好诗歌,常制新词,还引进了大量乐师。唐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建立于两汉时期乐府民歌、两晋诗歌创作中律诗的形成、唐代社会背景的开放性都是促进这一时期文学思想得以发展的关键。
唐代文化思想的活跃也使唐代的音乐、舞蹈各种文化都得到了有效发展。唐代时期文学理论受到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使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内涵不断丰富,出现了各种理论,如“虽诗赋与奏议异轸,铭诔与书论殊涂,而撮其指要,举其大抵,莫若以气为主,以文传意。”唐代文学理论不仅使魏晋六朝讲文气、辩文体、立意象等观念得以沿袭,还使诗歌文学性得到不断拓展。李益在《诗有六义赋》中曾说道:“至于诗之为称,言以全兴;诗之为志,赋以明类。亦有感于鬼神,岂止明夫礼义?”强调文学的抒情性,要求诗歌要充分摆脱传统礼仪教化。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将文学构成分为四个基本要素,使文学有了重要定义。唐代文学思想之所以能得到蓬勃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些直接关系,我们在对唐代文学进行分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相关社会背景。
二、宋代文学思想研究
宋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唐代的积淀,宋代文学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将流传于上层社会的文学带到普通百姓生活中,实现了由“雅”到“俗”的转变,实际上,宋代文学的“雅”主要指流传在达官显贵中的文学,“俗”是指流传在社会下层的戏曲、诗歌等。在这个时期,小说、戏曲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宋代文学之美有别于唐代文学,如果说唐代文学之美是开放的、明亮的,具有包容性的,那么宋代文学之美便是具有时代特点的、怀旧的,以《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为例,这些古籍描述的都是对故国故乡的怀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宋人怀旧意识相当强烈,刘辰翁《减字木兰花》写道:“铜驼故老,说着宣和似天宝。”这句话便将怀旧意识表现得更加明显。《东京梦华录》是怀旧代表作的先驱,主要对旧都汴京的风景进行了描述,其中写道:“仆今追思,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作者将其愁苦之情表达出来,充分感染到读者。除了怀旧外,宋代文学作品对审美也相当在意,这一特质在宋代文学作品中显而易见。例如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用语极为瑰丽,如:“念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这首词婉转、惆怅,主要描写一对恋人互相道别的凄美景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其审美功能相当突出,在宋词中堪称一颗明珠[4]。
宋代文学的怀旧是诗人对时代的追思,审美是词的功能。北宋时期社会积贫积弱,战乱频发,当时很多诗人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例如,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在这首词里主要描写了三国时候,周瑜雄姿英发、谈吐不凡的样子,表达了苏轼对昔日英雄无限的怀念。宋代文学是怀旧的,也是旖旎的,“花间词”的出现将宋词推向另一个发展阶段,“花间词”的产生迎合了宋代文学的审美功能。宋代文学最为突出的除了宋词外,还有史学著作,例如《资治通鉴》,该著作的撰写者是史学家司马光,他在编写该著作时将各种典型战役引用其中,搜罗各种资料,主要表达出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
学者朱熹根据自己的史学观对《资治通鉴》进行了改编。郑樵在《通志》中则对史书的记载范围进行了扩充,学者欧阳修编纂了《新唐书》与《论史馆日历状》,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来,欧阳修之子在《欧阳文忠公集·事迹》中对欧阳修的史学思想进行了阐述。在众多史学著作中《资治通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该书籍将宋人史学意识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而在宋代各类文学作品中,咏史诗现存数量相对较大,诗歌内容涉及范围相当广泛,自先秦以来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例如,赞颂王昭君的诗歌就有很多,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以及欧阳修、梅尧臣、刘敞、司马光等人的和诗,这一题材的咏史诗,以王安石的成就为高,王安石在诗歌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来审视历史,将“丹青难写是精神”充分体现出来。
宋人的史学意识还延伸到绘画领域,李公麟在《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中,对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的儒雅风采进行了描绘,将宋朝的现实背景进行了表达,同时对大唐精神大力弘扬。而在他另一幅《临韦偃牧放图》中也是如此,他善于利用绘画来表现社会现实,从而体现出时代意义。
三、唐宋文学思想比较
一个朝代的特点严重制约着该朝代作品特点及风格,唐宋最为典型。高宗,玄宗时期,唐朝兴旺发达,朝野上下一片祥和,那时候的文人创作环境稳定,受到君主提倡,故此作品种类繁多,风格明快,唐朝经济的繁荣为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创造了温床,推动了其迅速发展[5]。宋代文学的兴盛离不开唐代文学的成就,宋朝时期战乱频发,积贫积弱,这一社会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代文学的发展,文人多咏史抒怀,表达社会乱象,渴望唐朝之兴盛,故此,宋代文学作品多以怀旧为主,表达了诗人的惆怅情绪。
不论是从时代特征出发,还是文学风格,唐宋文学都具有鲜明差异,以宋代文学来说,宋人思维偏思辨型,文人爱好评论、发言,喜爱对事物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还是与宋代社会现状有着直接联系。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作者的游览庐山之作,包含着作者的感悟,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不一样,虽然身在庐山,但却不能把庐山看清,正如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样,身在其中往往会更加迷惑、看不清局势,因此,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物,全面地分析事物。又如,在晏殊《浣溪沙》中,作者发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慨,春天来不及欣赏就已经流逝,让读者理解生活中很多美好事物难以留住,应该珍惜当下,并用文字的方式把美好瞬间记录下来,不要留下遗憾。
唐代文学作品中不乏抒发壮志豪情、歌颂自然的诗篇,同时也存在很多以宫廷题材的作品,在对社会现实方面的描述少之又少,唐朝文人雅士生活的富足奠定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与唐人比较起来,宋人更为注重对形而上学的研究,而这一理念也为抽象思辨性思维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宋人好议论特点的形成[6]。宋人好思,这一特点也是唐人不具备的,宋人以为“道”乃真正所论目标,从不满足于事物表面现象,而是对事物本质在进行不断探索,由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审视和思辨的时代。
从文化风俗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宋人颇具策士之风,在这方面,苏轼常以贾谊自比,在苏轼的论风中确实能看见贾谊的风格,宋人风骨可谓是引领了整个宋代的社会精神,赋予了宋代文学以审美、理性、思辨为一体的特点。在宋文中,文人通常借具体对象引出抽象的哲学道理,例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看似在描写洞庭湖的美景,实际上是通过景色的描写来为自己的议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所作的铺垫。又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从文章结构看是在记游,实际上是借游历来抒发自己的感想:“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文人善于利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人生观,这一特征在宋代文学中也占据着一定地位。
实际上,宋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唐代文学的积淀,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唐诗作为载体之一,可谓是文学文本的示范,在这个阶段,道学、理学皆得到了不断发展,唐代文学开启了宋代文学观念理论化进程,从而使以辨“诗”为代表的文学性质充分涌现。北宋赵湘曾说道:“诗者文之精气,……造意发辞,夐在象外,戛击金石,飘杂天籁,閟邃淳浑,幽与玄会。”宋代文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不仅传承了唐代文学,同时也创造了崭新的文学,宋代文学兼具政治功能与审美功能,宋代诗歌大多用于对现实社会现状的反映,使道统与古文紧密相连,与唐代诗歌相比,宋代诗歌实用性更明显,在题材的选择上更趋于通俗化。
宋代文学的发展使词这个新的体裁得以出现,宋词的发展在宋朝就已经达到顶峰。除了宋词以外,戏剧、说话也得到了全新发展。而后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开始出现,为明清时期的小说、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代文人吴敬梓《儒林外史》一书中的批判色彩就相当浓厚,该书刻画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同时文章总体还透露出了浓浓的悲剧意蕴。悲剧也属于美学,它是在人类苦难、不幸的现象中发现另外一种美,对作品中人物遭受的不幸以审美的观念进行评价。作者吴敬梓是一位睿智的思想家,他通过创作将自身对文人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思考全部融入到书中。该作思想主旨就是揭露儒林伤痛,寻求文人的“文行出处”。
吴敬梓对八股腐儒这类人物的描写是从科举考试的角度着手,这类人物尊重科举,平常就是吟诗作对,追逐名利,丧失了文人真学士应有的文学品行和高尚情操,很容易受到现实的压迫而使梦想破灭。作者对此类人物的认识非常深刻,在作品中,既表示同情,也表示痛恨,给予了他们强烈的悲悯和讽刺。塑造的典型人物就是范进和周进等。周进沦落于账房,最后进入省城考场的时候哀嚎大哭,在这样一个科举社会中,贫困潦倒的老童生追求名利却不能如愿的悲剧场面,确实让阅读者落泪。显然,明清小说的繁荣发展建立在唐宋文学基础上,它继承了这两个阶段的特点。
总的来说,唐代文学更为大气,多反映唐朝的兴盛繁荣,而宋代文学作品多出自爱国文人,因此其现实色彩更加浓厚,这也是宋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实际上不论是唐代文学还是宋代文学,都是我国古典文学思想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的不同为唐宋文学的发展赋予了不同含义,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全面发展。唐代文学为宋代文学起到了一个非常正面的影响,而宋代文学则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世及明清文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乐.唐代文学繁荣现象的传播动因[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4-98.
[2]刘尊举.唐宋派文学思想发展的几个理论维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94-99.
[3]马茂军.论唐宋文之争[J].文学评论,2011,(3):89-94.
[4]凌郁之.论文学雅俗观———以宋代文学为中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4-30.
[5]秦序.唐代音乐文学创作、传播中的三个“规则”———唐代音乐与文学互动关系初探[J].音乐传播,2012,(2):47-52.
[6]郑传寅.宋代文学审美特征形成刍议[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73-79.
上一篇:张耒的饥饿诗及其文化阐释
下一篇:试论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北宋军事科技政策制定的影响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唐宋文学思想研究
2016-09-17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罗新芳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