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张耒的饥饿诗及其文化阐释


2016-09-17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吴雅萍

【摘要】张耒是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对饥饿的描写比较多,其中可以划分为对自身、动物和他人的描写。从这些饥饿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饥饿的描写往往带有一种人文情怀。
      【关键词】张耒;饥饿;文化现象;

      饥饿是人类文化永恒的主题,人类很早就意识到饥饿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具有刺激作用,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笔者现在就以张耒为个案探讨古代文学领域中的饥饿主题。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一生经历坎坷,在残酷的党争生活中经常处于贫病交加的状态,他的诗作中有不少都是写饥饿的,笔者据《全宋诗》统计,张耒存的2300首诗中提到“饥”字的有86处,提到“饿”字的有6处,提到“饱”字的有98处,提到“食”字的有152处。这在宋代的诗人中还是比较突出的,本文即从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饥饿诗出发,探讨张耒此类诗的特点,并阐明其文化意义。
      “饥”在古汉语里有“飢”/“饑”两种写法,《说文解字》解释“饑”为“穀不孰爲饑。从食幾聲。居衣切注,按論語年饑,因之以饑饉。”[1]268解释“飢”为:“餓也。與饑分別。葢本古訓。諸書通用者多有。轉寫錯亂者亦有之。从几聲。居夷切。十五部。”[1]271张耒诗歌中的饥饿描写一般分为三类:一为对自身的描写,一为对动物的描写,一为对他人的描写。
      一、饥饿的自身
      (一)窘迫生活的描写
      宿雨生晓润,繁云滋暑阴。/我居废不葺,常苦积雨侵。/果坠厌风恶,草沉知潦深。/拳拳抱幽叹,耿耿婴烦襟。/吾子久不來,幽居谁见临。/飘然得秀句,生我江湖心。/一官亦漫尔,勤苦安能任。/何当舍此去,拂我尘埃琴。/饥寒仰五斗,求尺而忘寻。/悲我复契阔,谁复知吾音。(《和周楚望》)[2]133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贫穷的生活,“我居废不葺,常苦积雨侵。”把寓所的破败荒凉描写出来,“果坠厌风恶,草沉知潦深。”屋外的大风呼啸着,野草也显得消沉颓废,这句又把周围环境渲染得更加凄苦,对人物情感起了烘托作用。“饥寒仰五斗,求尺而忘寻。”在恶劣的物质生活环境下,诗人饥寒交迫,寻找不到出路,因此发出“悲我复契阔,谁复知吾音”的无奈感叹。
      (二)饥饿中的脉脉温情
      贫穷只能夺走诗人的健康,却不能夺走其长期文化熏陶下坚强的意志,也不能夺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结发为夫妇,少年共饥寒。/我迂趋世拙,十载困微官。/男儿不终穷,会展淩风翰。/相期脱崎岖,一笑纾艰难。/秋风摧芳蕙,既去不可还。/滴我眼中血,悲哉摧肺肝。/儿稚立我前,求母夜不眠。/我虽欲告之,哽咽不能言。/积金虽至斗,纡朱走华轩。/失我同心人,抚事皆悲酸。/积日而成时,积时更成年。/山海会崩竭,音容永茫然。(《悼逝》)[2]122这首是张耒写给他的亡妻的,张耒在做官没多久他的原配就去世了,回忆起贤内助曾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与他同甘共苦,张耒不禁写下了这首感情至深的悼亡诗。“结发为夫妇,少年共饥寒。”一开始就写妻子曾经与自己共同度过那艰苦的生活,后面都是对曾经生活的回忆,“滴我眼中血,悲哉摧肺肝。”阴阳永隔那种痛心的思念令诗人伤心不已,在饥饿中夫妻相濡以沫,而如今却是物是人非。
      (三)闲情生活的展示
      自从陶渊明开创了闲情文化以后,后世的士大夫都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一种士大夫的平凡生活,宋代诗人尤其热衷此道。康济朝饥进汤饼,谁何午睡属新茶。/读书隐几聊复尔,谢客户门岂不佳。(《书卧口占,三首之一》)[2]495这是首闲适诗,在诗中饥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饥饿,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诗人在早晨的饥饿中吃着汤饼,想着中午睡觉时要泡一壶新茶,饥饿成了闭门谢客生活中的隐士风度。
      二、饥饿的动物
      王国维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3]1有我之境也,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张耒似乎特别偏爱“饥”,他也喜欢用这个字来描写动物。空山多阴春雨足,饥马萧萧空伏枥。(《感春,三首之三》)鹑傍陈根饥更啄,雀栖高瞑枿愁风。(《題画,二首之二》)夜久无人风露冷,空廊饥鼠窃膏油。(《正月十八日,四首之三》)[2]550在这些诗中描写了很多饥饿的动物,饥马、饥鸟、饥鼠,渲染出一种荒凉悲惨的景象。
      三、饥饿的他人
      在张耒的诗中也经常见到对他人饥饿的描写,我们简单地划分为三种。
      (一)圣人的饥饿
      杜甫可以算得上是古代文人心中的圣人了,张耒崇拜他,同情他,在《读杜集》中写道:“夺其富贵乐,激使事言语。遂令困饥寒,食粝衣掛缕。”[2]178他指出杜甫之所以遭受饥寒,是因为他是圣人,是要做大事的人,所以饥饿痛苦是上天安排给他的考验。张耒为杜甫遭遇到不幸感到悲哀,同时又深深地崇拜他的人格,“此心耿可见,谁肯浪自苦。”“光焰万丈长,犹能伏韩愈。”张耒是在读了杜甫诗集之后发出的此番感慨,写到这里时他是否为古今圣人与自己遇到同样的处境而悲愤不已呢?
      (二)朋友的饥饿
      苏辙是张耒家的世交,也是张耒的知心好友。《寄子由先生》短短二十句诗就把苏辙一生的饥寒困苦表现出来了:“先生四十犹不遇,独坐南都谁与语。”[2]238“青衫弟子天下穷,饥走京城困羁旅。”这不仅仅是苏辙一个人的困境,更是天下许多才高位卑的文人的困境,“高门得饭暂见肉”“楼头酒贵不敢沽”又进一步描写了苏辙窘迫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状况呢?“平生不解谒贵人,況乃令严门者拒。”这两句点出了社会的黑暗,正直的士子不愿意巴结权贵,所以才导致自己的不遇。但是读书人并没有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屈服,“此生自料应常尓,但愿流年醉中度。又思人世乐乃已,此外纷纷何足数。豫期归日在凉秋,想见西风荡烦暑。区区怀抱冀披豁,一尊愿驻东归橹。”虽然诗人不能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但是他们仍然寄情于山水,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等待着发挥才干的机会。
      (三)劳动人民的饥饿
      张耒继承白居易、张籍的现实主义传统,多在诗中描绘底层人民的艰辛。这类诗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一般都是用白描手法叙事,里面用到的“饥”字都是写实。《和晁应之悯农》饥儿、老人、盗贼、吏兵构成了一幅夹杂着强烈矛盾的画面,在阶级压迫下的不得不逼上梁山落草为盗,饥饿是这场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最基本的生理冲动已经压制了理智。《有所叹,五首之一》也是写盗贼,因为饥饿而当盗,抢了别人之后又让受害者忍受饥饿,这就是因果的恶性循环。《有所叹,五首之二》讲了一个更悲惨的故事:小孩子因为饥饿去偷邻家的桑葚,被主人发现之后杀死扔在道旁。在物质生活匮乏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温情,只有食欲和动物生存的本能,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悲哀的画面。
      四、饥饿诗的文化阐释
      (一)饥饿感与个人的生理需求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七种需要由低到高排列,只有较低层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实现高层需要。生理需要作为最低级的需要,它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对于衣食住行和性,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就失去了动机。对于作家而言,倘若连肚子都不能填饱,那也无所谓美感在心灵的冲动。张耒在《投知己书》中这样讲述自己为衣食而奔波的一生:“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丧亲。……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妻孥者,往来奔走率长数千里。”[2]831正是因为生活经历中时时有饥饿压迫着自身,因此在诗人的主体意识中无法摆脱那一份养家糊口的辛劳,写作纵然不能成为养家糊口的门径,但是却是自我情绪的释放,深重的忧患意识经常有意无意地展现在他的作品里。
      (二)饥饿感与社会伦理
      饥饿感固然不能成为影响社会规范的良药,但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必然会导致矛盾的爆发,而饥馑往往成为这类矛盾的导火索。在以上我们分析过的几首诗中,有很多人间悲剧就是因为饥饿而引发的,当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悲剧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能责怪作家用他冷峻的笔写出这不平等的社会么?饥民、强盗、难以糊口的诗人,这里已经没有谁是谁非了,他们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都是被这个肮脏的社会扭曲得变了形的心灵,当人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满足不了时,饥饿感就会成为侵蚀心灵的猛虎,啃噬社会的良知。
      (三)饥饿感与个人理想
      中国古代的诗人往往将读书求仕作为自己实现理想的道路,仕宦之途不仅可以为诗人提供实现政治抱负的道路,也是他们谋食的手段。当自身高远的理想被社会击得粉碎的时候,他们往往意志消沉,这时候做官也就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这一苦闷往往在他们的诗作中表达出来,在“谋食”与“济天下”之间,他们往往是矛盾的。浮云无停阴,急雨来清秋。/飒飒水上风,吹我千里舟。/二年客淮楚,乞米充饥喉。/空堂堆诗书,冷落妻子羞。/操舟將何之,漫浪为西游。/岂不厌奔走,贫贱无良谋。/人生天地间,如萍水中浮。/安得必所往,南北但随流。/达者知其然,委己任去留。/止若寄渚雁,行奴浮海桴。/万物本无事,百年漫多忧。/冥怀付造物,俯仰予何求。(《感秋呈宏父兼呈周楚望,三首之三》)在为仕宦谋食的奔波中,诗人不禁感到人生理想的落空,年华的老去,感到自己就像天地间的浮萍一般失去了根基。作家们在现实中无法解脱,也只能在艺术这一领域将自己的不幸表现出来,得到一时的心灵安慰而已,而真正的理想之路,还是超越了食欲停留在心里。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李逸安,孙通海.张耒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上一篇:汉武帝经略西南夷及其对西南丝绸之路的贡献 下一篇:唐宋文学思想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大数据背景下西班牙语翻译教学研究
  • 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当代价值
  • 浅析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实践论》及其对思想建党的现实意义
  • 探析骗婚案件及其预防解决机制
  •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 《许三观卖血记》中小人物形象及其生存哲学
  • 司法大数据的功能及其实现
  • 电商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及其责任探析—以虚假让
  • 网络直播违法现象及其监管问题新探
  • 当今国外共产党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 家族式腐败的生成逻辑及其治理路径
  • 核心期刊:IPSAS 32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 对马克思商品“使用价值”的再认识及其现实意
  • 当代中国法律移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门票经济”的法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