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社会认同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基础、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深入人心、改革开放经济成果普惠民生、民主法治发展进步开启民智、价值观念重建吁求成为共识、中国道路提供发展独特样本是其有利条件。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理论依据 有利条件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须被人们认同才会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革命运动的每个实际步骤,都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来引领群众。同样,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个阶段,也必须把科学的理论通过宣传的方法转化成群众的自觉实践。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社会认同的理论基础和有利条件,必将增加人们接受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社会认同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人们接受的理论基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科学的理论是一种来源于实践的正确认识;理论必须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才能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转化为物质,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依托。这种理论同样需要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必须通过灌输的方式传授给群众。灌输是一个由理论说服群众到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过程,也是广大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要使无产阶级能够成为担负起“解放全人类”这一重任的阶级,就必须向他们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因此,对广大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说明。
宣传教育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科学灌输的过程。因为,任何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判断都不是生而知之的,都有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都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都是教育主体由外向内对受教育者的注入。只有通过科学灌输的方法,才能使受教育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列宁指出:“培养共产主义青年,决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准则。”①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枯燥无味的教条和学说,不能光用书本和文件教人们理论,而要结合人们的具体生活实践,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理论。离开生活,离开工作,任何宣传都一文不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潮流中坚持中国道路、建设中国文化的行动指南。“马克思说的‘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显得尤其正确了。”②确实,现在到了把核心价值观变为实践,由实践赋予活力,并在实践中发展的关键时期。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表明,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认同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肯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表明,人的需要与人的思想相统一。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其中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人们每一思想的产生、变化都有其物质利益根源。“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于工人的利益和愿望。”③这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与人们物质利益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一定要经过人民群众的头脑,当人民群众的先进代表领会了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并在社会上把这种思想广泛传播时,广大人民群众才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才能引领价值多元,回应价值冲突,从而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积极抵制西方“西化”、“分化”图谋。因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④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因此,我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旗帜鲜明,生动实际。我们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讲的都是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我们曾经靠宣传工作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因为我们的宣传过去和现在一直是向全世界的工人和农民说真话,而其他人的宣传都向他们说假话。”⑤因此,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多接近群众的实际生活,少说漂亮话,多做日常平凡的事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开拓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理论基础。
党的历代领导人都特别重视宣传工作,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毛泽东认为宣传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邓小平把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到关系国家稳定的高度;江泽民认为“宣传思想工作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⑥;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宣传思想工作。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宣传教育工作是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它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也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认同的基本原则之一。邓小平早就提出要“拿事实来说话”,拿事实给人民看,这样人民心里才会平静下来。实事求是原则要求我们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由于我们宣传教育的对象不同,各自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思想认识、文化素质、心理特征等不同,所以,我们无论是理论武装,还是宣传教育,都必须结合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实际。当前的关键在于,一定要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输并真正深入到每个人的头脑之中,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社会认同的有利条件
在当前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还未被全体公民接受和认同,但是总的形势是好的,存在着诸多有利于核心价值观被人们认同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与推广普及,用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深邃的理论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让马克思主义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普遍认同与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要想真正被广大人民所理解、所掌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就必须实现大众化。
始终坚持并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立场。宣传马克思主义可以进一步端正人们的价值观念,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形成有效引领多元价值思潮的良好氛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科学理论到生动实践、从少数学者的专业研究到全国人民的普遍信仰的转化。我们利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手段,借助社区、家庭、单位等平台,通过榜样示范、理论宣教、文学艺术等形式,寓趣味性和严肃性、当代性和传统性、原则性和灵活性于一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被广大人民所接受、认同和践行,最终成为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普遍化与群众化。
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深入人心。理想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而人们的社会生活又是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这决定了理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一般而言,理想可以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等。这些理想各有价值,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社会理想最为根本、最为重要,是理想的核心内容,对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起支配与主导作用。社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想象、憧憬与追求。社会理想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阶级特征,其具体内容不是变动不居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想象各不相同。
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憧憬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邓小平将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与社会主义本质统一起来,从价值观上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价值目标,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集中表达了当代中国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人民的共同愿望、美好追求与价值理想,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与感召力。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价值理想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经济成果普惠民生。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位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成就已为世界所瞩目。
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由谁共享?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人民群众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承担者,更应是改革开放经济成果的拥有者、享有者。当前我国的改革成果逐渐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我国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减贫效果最显著的国家,为世界消除贫困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随着各项民生措施的推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公共服务明显增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使广大人民真正得到了实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民主权利的不断实现和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主法治发展进步开启民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历经曲折,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依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从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到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从完善人大制度到加强政协工作,从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到健全民主监督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正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为了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党把立法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持续加快,我国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依法治国方略不断落实、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推进,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同时,自1986以来,以“五年普法规划”为核心的民主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开启了民智,对人们的传统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理性维权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民主法治素养持续增强,人们积极参与到民主法治建设的各种具体实践中,这既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价值观念重建吁求成为共识。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我国的经济结构、利益格局、分配方式日益多元,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价值观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由此,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困扰,即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普遍的、急剧的变化问题。
价值观念的混乱,使得中国民众难以抉择,无所适从,从而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社会行为的失据。一方面,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利他、仁爱、忠孝、勤俭、谦虚等传统价值观念不再为人们所认同;另一方面,各种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社会现象公然登台。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就是由价值冲突所导致的价值共识危机。显而易见,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仅仅用价值规范的修补、大众舆论的约束,或思想政治的教化,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这种行为失范问题表明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问题根本出路既非具体价值规范的修补,也不是个别价值观念的调整,而是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估与重新建构,因此,当代中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次深刻的价值重建过程,价值观念重建吁求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中国道路提供发展独特样本。所谓“中国道路”,其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因其社会主义而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因其中国特色而不同于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发展模式。这是一条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指引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中国道路”核心内容的集中体现,是“中国道路”的精髓与方向。
“中国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独特样本,之所以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汇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引领着“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从而成为“中国道路”的精神标识。因此,“中国道路”越是健康发展,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信服感就越强,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自觉性就越强,从而就越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与教育。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管理创新中伦理的地位与作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AZX022)
【注释】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8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4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7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2页。
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69页。
上一篇:建构主义“认同”观念的局限 —以日本“认同”观的变化为例 下一篇:论马克思道德观的实践向度及其当代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