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农村基层社会生态对大学生“双创”影响探析 —以河南省为例


2016-09-11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毕昱文

【摘要】当前,中央提出了“双创”号召。课题组以问卷调查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大学生农村基层“双创”的意愿及特点。现今农村基层社会生态对大学生农村“双创”形成严重影响。因此,应多方努力,为学生提供农村基层锻炼机会;保障大学生到农村“双创”的用武之地;还要建立与农村“双创”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双创 农村基层社会生态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三农”的发展是决定小康社会是否全面建成的关键因素。“三农”要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等人才资源的支撑,农村基层社会蕴藏着创业创新的巨大空间。当前,中央适时提出的“双创”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三农”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优秀人才资源配置机遇。大学生作为农村“双创”的主力军,其“双创”意愿与能力不仅关乎未来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更关系着中国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实现。所以,关注大学生“双创”意愿与农村基层社会形态的互动关系,是当前“双创”推动行动不可忽视的内容。

大学生农村基层社会“双创”意愿调查

在社会生活中,“农村基层”从地域范畴上来讲,一般指广大农村、乡镇;“农村基层社会生态”指在广大农村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社会状况。

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占其总面积的90%。为了了解大学生农村基层“双创”意愿及农村基层社会形态对大学生“双创”的影响,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选取河南科技学院的2013级和2014级16个专业、53个班级的1383名在校大学生,收取有效问卷1350份,有效回收率为97.6%。

由调查内容看出,经过国家及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宣传与不懈努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较前些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大学生在择业上不再把社会地位和单位性质当作主要因素来考虑,也有40.62%以上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地区等基层去工作,49.38%的大学生愿意留在家乡附近地区工作。参加调查者87.5%为农村户口,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大学生还是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乡或农村地区工作的。对到基层去工作的工资待遇要求也显得比较客观,不大作不切实际的要求。

但是,还要看到,45%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到农村等基层地区去工作,1.88%的学生非常不愿到农村等基层去工作,这二者占调查人数的46.88%。而只有27.85%的大学生是基于建设家乡、奉献国家意愿留驻农村,而这部分人才有可能长期留驻农村。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愿并不容乐观,更遑论大学生长久扎根基层了。

另外,大学生到农村等基层地区的职业选择,愿意自主创业的占31.25%;选择到乡镇政府部门工作的占30%。另外,还有部分希望到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到基层去的工作待遇,希望工资在2000元以上的占83.76%,不计较待遇的只有9.38%。由此看出,部分大学生还是想在农村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有求稳求利的意愿。当然,这与乡镇政府部门及大型企业的福利待遇好、稳定性高、社会排序高等有关系。

即使部分学生愿意到农村去,有62.5%的大学生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等并不太了解。而调查中发现农村经济情况对他们的就业影响程度也非常重要—认为很有影响和比较有影响的分别占到15%和45%,共有60%。

所以,总体来看,大学生到农村去实行“双创”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大学生作为农村、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人才支撑,此现象对“三农”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农村基层社会形态现状

为什么大部分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基层为什么不能留住大学生?对此,课题组也进行了调查。从大学生自身方面讲,认为在基层工作前途渺茫的占46.33%;认为到农村去才华难以施展、个人价值不能实现的占27.59%;自己不了解农村环境、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占15.87%;认为到基层工作不够体面的占8.02%。从客观环境方面来看,因大学里未学到农村工作知识的占26.43%;因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基层工作条件艰苦而不愿去的占42.03%;因后续政策保障不足、实现再就业出现困难的占36.23%;其他原因的占3.01%。

即使有40.62%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到农村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以便以后更好跳槽的占49.07%;因基层工作压力相较微小的占48.33%;大城市难以找到理想工作、不得不到农村去的占36.78%;认为国家扶持的农村地区福利好、工作稳定的占28.12%。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怪圈:农村越贫困,越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大学生越不愿到农村去工作,农村越难以摆脱贫困。有的即使因机遇良好或者优秀带头人偶现而获得一时发展,终因人才匮乏而难以获得持久发展。这种现象固然与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阅历能力、价值观、人生观有关,但是,基层社会的客观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何为大学生“双创”打造更加合适的基层社会环境与条件,是关系农村发展乃至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实现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重点探索农村基层社会情形这一客观因素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

农村基层经济社会生态。调查发现,农村发展落后是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过度注重发展工业,导致涉农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现在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每年对农业投入很大,但成效并不明显,三农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依旧滞后。原因很多,主要还是与农村严重缺乏真正有知识、有理想、有方法并真正愿意到农村去实行“双创”的人才有关系。目前,农村的经济政治生态呈现出经济发展滞后化、文化生活扁平化、价值秩序过渡化、社会排序边缘化的状况,这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到农村实现“双创”的意愿与行动。

一是经济发展滞后化。目前,城乡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巨大差距,而其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14年,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编写的《中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之路》报告称,中国城乡居民收入虽然比2013年略有回落至3.03:1①,而这样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乡同比。截止2014年,中国农村还有800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另外,城乡差距还表现为严重的教育、消费、医疗等领域巨大反差以及政府公共投入差距等。农村基层落后的发展状态,使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对到基层就业望而却步,宁愿在城市苦苦挣扎、苦找工作也不想到基层就业。

二是文化生活扁平化。以河南省为例,农村占比巨大,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90%。而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且文教水平、科技水平都十分落后。以鹤壁市对农村文化的调查为例,2014年9月,其共调查了全市100个行政村中的132个农户,结果显示农村人的文娱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②由于财政对农村文化生活长期投入不足,广大农村严重缺乏名副其实的图书馆、健身器材、电影院、公园等设施,以及文艺汇演、群众活动、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更是稀缺。另外,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设施落后,卫生、医疗条件滞后。许多大学毕业生担心一旦到基层去,在落后、贫瘠的文化土壤中,不仅不能让自己的各方面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逐渐会被落后的文化所浸润,反而使自己的素质下降。

三是社会排序边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居住人口就被定为农业户口,从人口迁移、粮食供应、社会权利等各方面就与城市居民有了差距。之后,政府公共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在居民收入、教育、医疗、就业、消费等方面都过多偏向城市,使得农村发展水平与城市相距越来越远。这样,造成人们观念认识上对农村人的歧视,农村人在社会价值排序中处于底层,在农村工作的人不仅要自己承受心理压力,还要面对寻找伴侣、结婚、家族威誉、事业发展空间等现实问题。现今,中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期,大批劳动力及物力向城市转移,国家在资金投入、资源配置以及人才分配上也没有从根本上向农村倾斜,以致出现了许多“空心村”、“农村衰败”现象,使得农村价值排序更低。这更加剧了城乡人才质量和数量的“剪刀差”,人才流失严重,使得大部分农村“庙小请不来大菩萨”,更给大学生农村就业形成心理冲击,让本来就缺人才的乡镇农村更是雪上加霜。

以上问题的存在,阅世未深、资历有限的大学生往往难以面对和处置,使其在农村工作颇有无力、无奈的感觉。从而导致其人浮于事、不思进取、平庸度日、难有作为,或者逃脱、流失。

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一是农村利益群体再分化。我国社会转型期呈现的社会变化在农村反应更加强烈,主要表现为农村宗法伦理社会正走向没落,社会分化严重,利益主体呈多样化,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已经形成,比如有农业生产者、个体工商业者、私营企业主、农民工、农村干部等阶层,其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价值理念不断分化,愿望诉求不尽相同。各个阶层之间摩擦乃至冲突的事件不断发生,再加上村庄宗族势力、宗派势力等参与其中,局面复杂;同时,传统社会中的乡贤治理、宗法伦理治理、政府单向控制等传统治理模式失灵,辅之以农村干部贪污腐化民愤大等情况,使得当前农村利益协调难度加大,各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局面颇为复杂。这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社会阅历不足、思想单纯、处理问题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讲,其处置难度不亚于在大城市打拼,使其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二是大学生政治身份显尴尬。从农村管理体系上看,大学生“村官”在村委会处于辅助工作地位,村务决策权还是被原生村干部掌控,由此使村民们并不真正重视大学生村干部,使其工作难以开展。从政治身份上看,大学生村干部身份颇显尴尬—大学生是政府通过国家选拔机制选出的“干部”,却没有纳入公务员体系、享受公务员待遇;与原生村干部相比,他们没有本村户籍及土地,是“外来人口”。从薪金待遇上看,虽然大学生村干部的日常工作与乡镇村干部职责一样,但没有正规编制,待遇也不尽相同,一些地方除了养老保险,就没有其他保险保障。从工作绩效上看,大学生知识丰富、思路活跃,但无经济实体作依托,试图施展工作思路时,难以对农民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农民不敢信任大学生的新思想、新思路,这使得大学生难以真正开展工作,也难以真正获得心理归属感,由此也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

三是农村“双创”引导机制不成熟。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短板。要补齐此短板,人才是关键。要使大学生真正在农村实现“双创”,首先,培训、引导其职业能力是一项重要工作。就目前高校教育内容而言,并没有对大学生进行农村工作内容及能力的专门培训。部分大学生虽然对农村创业怀有深厚喜欢之情,但其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而目前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存在时间短、事务性、局域性、临时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真正在农村“双创”没能起到真正引导作用。高校、政府合力加强对其职业能力培养是当务之急。其次,搭建起大学生“双创”的创业平台也必不可少。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而现实是,各地财政支持的创业资金不足,鼓励“双创”的优惠政策没有形成系统体系,大学生融资困难,其自主创业的激情势必难以点燃。

大学生农村基层“双创”引导措施

面对大学生不愿、不能到农村基层创业创新的状况,课题组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积极筹措、多方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农村“双创”机遇。对农村事务不熟悉、不适应阻遏了许多怀有到农村实现“双创”理想的大学生的脚步。事实上,众多农村及乡镇政府工作头绪繁多,经常面临人手短缺的局面,也希望把一些适合的岗位提供给大学生进行实习活动。因此,高校有必要与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农村的政府、机构加强联系,为大学生创造实习、实践机会。为此,首先,应该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联系机制,改变地方政府需要人才求不得、高校学生实习无去处的局面,为学生争取更多基层锻炼的机会。其次,为了解决大学生学业后顾之忧,以脚踏实地地工作,高校可以实行弹性学制,以保障大学生工作稳定性。再次,高校应该建立选拔机制,把那些真正有志于农村建设的大学生选出来,进行针对性地重点培养。农林高校要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在农村基层等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向农村基层推荐优秀毕业生。最后,农村基层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及工作需要,建立地方特色吸引人才机制,制定留得住人才的政策性条件。

第二,珍惜人才、狠抓落实,为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提供用武之地。从上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许多志愿服务基层、意欲到农村去实行“双创”的大学生也是有的。并且,随着鼓励政策、机制真正落实,愿意到农村去的人会越来越多。然而,鉴于许多省份农村基层生态落后,许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去难有作为。所以,首先,为了“三农”发展,各农村基层一方面应加强自我完善,吸引毕业生,同时要切实落实上级各项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其次,要真正让留在农村的大学生有实职、有实责、有实权,确保其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国家应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与倾斜,不断偿还对“三农”历史欠账,加快其发展速度,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加快改革、积极探索,创立相应高校与农村基层的联动机制。调查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到农村等基层就业。一些志愿服务于“三农”及一些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更愿意回到农村去建功立业、改变家乡面貌。因此,通过政策鼓励、定向培养等做法让这部分同学到农村实现“双创”更具现实性。首先,建立相应制度,以确保有限的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全面提高农村高中生的入学率,为农林院校提供更有潜力的人才来源。其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到农村去建功立业观念的培养。再次,农林院校及与“三农”相关的专业应突出发展自己的特色,为大学生到农村去“双创”奠定知识基础及能力基础。最后,国家及各省应根据形势不断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建立更多农村就业保障机制,消除大学生的工作生活后顾之忧。

农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任务更加艰巨。要改变“三农”滞后于中国整体发展的局面,吸纳人才是关键。各级农村部门机构应该抓住目前中央号召“双创”的大好契机,主动为大学生到农村实现事业发展完善、创新各种机制,创造良好的基层创业、就业环境与条件,使大学生“双创”与“三农”发展真正结合,产生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4年河南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微社会+社会’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PUZD15)

【注释】

①“《中国发展报告》之一:中国城乡差距之大世界少有”,财新网,http://china.caixin.com/2014-12-18/100764539.html。

②“鹤壁市开展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工作”,河南省统计网,http://www.ha.stats.gov.cn/hntj/zwgk/zwdt/tjdt/sndt/sxsgz/webinfo/2014/09/1409715622857498.htm。


上一篇:论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权 下一篇:沿海地区青年人才流动趋向规律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从英国脱欧透视欧洲的社会与政治分裂
  • 古诗文对农村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
  •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 浅谈大学辅导员如何开展思政工作
  • 新时代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探析
  •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研究
  • 社会团体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 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与依宪治国的关系
  • 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困境与治理
  • 应用“微作业”教学打造写作优课
  • 博物馆实践活动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 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实现
  • “黑社会软暴力犯罪”中的正当防卫认定
  • 学“习”新思想展现新作为扎实推进高校基层党
  • 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