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容错机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干部管理上的实际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干部管理的经验总结,是正确对待和处理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探索性失误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保证。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构建容错机制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深厚的历史借鉴和紧迫的实践需要。
【关键词】容错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 探索性失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部分党员干部在改革难度大、要求高的现实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双重压力下,产生了“不吃、不拿、也不干”的畏难心理和消极情绪,而“做多错多”的改革者迫切需要打破“洗碗效应”,减少探索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对政治生命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出现和利益关系深度调整的关键阶段,“改革探索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逻辑既不合理也不科学,还会挫伤干部的改革热情。为了解决干部思想负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正确区分和对待干部在改革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的性质,强调要“支持和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做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改革发展是靠干部和群众不断的实践探索实现的,卸下思想包袱,大胆改革创新要以对待“探索性失误”的宽容态度和制度保障为基础。“容错机制”就是要用制度为真正的改革创新者减轻思想负担,使敢于创新的领导干部“轻装上阵”,勇于面对改革和创新中的“硬骨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要求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走岔路、弯路甚至错路。苛求改革道路上毫不犯错,既不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继续推进。构建容错机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结论和必然选择。
事物是在矛盾不断出现、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矛盾关系的复杂运动和不断变化使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与错误不可能完全避免。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矛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矛盾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以满足经济基础发展需求的过程。矛盾斗争的永恒性决定了改革与创新没有完成时。首先,矛盾的暴露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在矛盾双方的不断斗争中逐渐显现的。在矛盾关系尚未充分显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未被充分认识和把握的阶段,改革创新实践中出现失误不可避免。其次,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导致改革和创新失败。全面深化改革要触碰到许多牵扯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受到多重矛盾关系运动的影响和制约。化解这些矛盾要求改革创新者具有注重全局规划的能力,具备化解多种矛盾的高超技巧。再次,矛盾关系不断变化与发展可能造成改革失败。矛盾运动是无止境的,在实践过程中,随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不断涌现,原本是次要的、起非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甚至成为决定改革创新成败的关键。矛盾关系和地位的变化使改革创新实践存在出现失误和错误的客观可能性。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首先,认识的发展是由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决定的。改革实践过程中客观物质条件无时无刻都在发展变化,事物本质和特性的充分暴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的认识体现出不断接近客观世界的发展趋向。“因此,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受到双重困难的困扰,并且按其本性来说,只能通过一个无限渐进的前进过程而实现。”①其次,认识的提高是主观世界更加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的发展过程。事物的本质不是直接表现为真相,在去伪存真和由表及里的过程中,错误的认知产生有着客观必然性。我们“会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出差错,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道路行进,往往当正确的东西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没有得到它”。②改革创新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等待认识水平上升到理性认识、各种矛盾充分显现后再进行改革与创新只会错过改革的大好时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中的空想,而是注重知行之间辩证关系的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吸取和借鉴实践过程中获得宝贵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运动中获取真知,进一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更是实践的,绝对真理是在相对真理的发现和发展中实现的。实践探索中的失误是改革经验量的积累过程,成功与失败的尝试同样是发展和建设的宝贵财富,正是在大胆试错和经验积累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使全面深化改革得以推进。在先行先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才会日益准确地把握客观实际,提高对现今国情的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实践中有可能“摸错石头”,对于勇于探索的先行者所犯的错误采取宽容态度合情合理。
工人阶级执政党历史进程的理论总结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处理自身的失误和错误是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认识到正确对待犯错误同志问题的重要性。第一,毛泽东指出,人是难免要犯错误的,经验积累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必然的。要宽容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允许他们改正错误,继续革命。如果革命者犯了错误就全盘否定甚至杀掉,只会使革命者的斗志和革命的信心湮灭于恐怖的气氛之中,必将导致革命的失败。第二,毛泽东辩证地分析了错误的两重性,强调用辩证的方法划清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界限。“共产党人不要怕犯错误。错误有两重性。错误一方面损害党,损害人民;另一方面是好教员,很好地教育了党,教育了人民,对革命有好处。失败是成功之母。”③第三,在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问题上,要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人改正错误并从中取得教训。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正确把握当时干部思想认识与改革开放之间矛盾,鼓励干部要甩掉思想包袱,大胆尝试。邓小平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经验就会一天比一天丰富,越来越多。”④正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把握,改革开放才能在步履维艰中前行,也正是邓小平的关心和鼓励,改革开放把中国拉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
构建容错机制是在继承和发展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提出的新举措,是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时代背景下,正确处理改革探索中所犯的错误是关系到改革能否继续前行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这两个不同时期虽然有着重大的区别,但本质上都是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伟大实践。正是前三十年的摸索和试错为后三十年取得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中国的改革创新者们在实践探索中砥砺前行,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成就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否定探索中的失误就是否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承认改革道路上客观存在的失误与错误需要政治勇气,宽容错误则需要政治魄力。不容许改革创新中存在探索性失误无疑是给改革创新者们带上了“紧箍咒”,禁锢住了全面深化改革前行的脚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现实诉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发展必然是曲折中的艰难前行。在正确与错误的矛盾斗争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逐步凸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改革成为了社会共同的利益诉求。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变革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变革意味着利益的调整和关系的断裂与重构。面对深层次矛盾的逐步凸显和利益关系的深度调整,改革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干扰和阻挠,改革与创新的阵痛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继续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忽视或者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失败。新旧力量的交锋体现在社会发展上就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曲折前进的过程,加之各种不可抗力的出现使改革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可能出现反复与倒退。如同在前进道路上遇到挫折便放弃前行一样,不容许改革创新者探索中出现失误与失败同样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新常态下新矛盾与新问题的出现呼吁构建容错机制以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经济新常态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全面深化改革带来了许多不曾认识到的或认识不够深入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构建容错机制才能化解“成长的烦恼”,增强社会活力,拓宽创新的道路。认识的不断深化通过具体的改革实践获得,矛盾的解决有待于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和问题的日益凸显。“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⑤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前车之鉴,只能在探索中前进。改革创新是探索新路,新路就要披荆斩棘,就要勇于面对探索中的弯路和错路。
解决干部在实践中的思想问题是构建容错机制的关键问题和首要问题。在深化改革问题上,首先是要让广大干部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抓住深化改革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着力点。改革不可能是没有任何风险的,打破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并非易事。积极主动地克服思想局限,大胆地改革和创新并非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冒进,改革举措经过审慎研究、反复论证后就要大胆尝试。因此,在逻辑上和初衷上,构建容错机制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鼓励干部大胆尝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容错机制明确了适用范围、配套制度、划分依据与标准、免责程序等,是工人阶级执政党处理干部探索性失误思想的系统化、规范化。容错机制不是权力滥用者的遮羞布,更不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者的挡箭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党中央一方面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另一方面强调正确认识和对待领导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主张对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做到“三个区分开来”,⑥这是工人阶级执政党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处理错误和失误问题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标志。致力于在实践中探索科学有效的容错机制
错误是指实践主体的认识或行为与客观实际不相吻合或吻合程度较低。主客观不一致是常态化的,出现主客体严重错位可能是主体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客体变化发展的结果。错误与真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对既绝对又相对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认识的目的在于对真理的追求,追求真理有时恰恰是通过一系列的错误实现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走向真理的必由之路。容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法,对改革创新者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先行先试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从轻、减轻或免于处分。
构建容错机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构建容错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际相结合做出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得以继续推进的重要保证。容错是系统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没有容错机制的系统必然是僵化而脆弱的。第二,构建容错机制是党在处理干部错误问题上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敢于承认错误,勇于纠正错误,是获得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的重要原因,也是永葆先进性的一大法宝。第三,容错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倡导实践精神的制度化表现。改革与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动力,容错是规范、解放这种力量的制度化保证,是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推进的矫正器、助推器。
构建容错机制是符合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正确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情势下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构建容错机制任重道远。容错机制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错误和失误,“三个区分开来”为我们界定错误的性质指明了总体方向,但还有许多相关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处理容错机制与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之间的矛盾,试错的成本由谁承担,免责与追责由谁认定,如何有机结合容错与纠错机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都需要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对建立容错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距离容错机制的真正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容错机制的构建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来守住改革创新行为的法律、纪律、政策和道德底线。只有各种机制之间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构成一整套的制度体系,才会使容错机制真正落地实施。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勇于探索和创新难能可贵,在探索中防错、认错、纠错才能不辜负人民赋予的权力,才能增强自身的政治生命力。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015年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大研究方向立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阐述的重大战略思想”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5ZDA005)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7页。
⑥林蔚文:“为勇于改革创新的干部撑腰鼓劲 健全行政行为容错纠错机制”,《人民日报》,2016年3月25日。
上一篇:基于“移动互联”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研究 下一篇:以务实精神合理创设容错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