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批判性思维渐成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推崇的健康思维,对于培养健全人格、激发创新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孔子的思想学说和社会活动所体现的思维的批判性,尽管由于时空的错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我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提升国民的创新能力仍然凸显鲜明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孔子 批判性思维意识 批判性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70年代始,批判性思维渐成世界各国普遍推崇的健康思维,是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①孔子没有专门研究批判性思维,但他的思想学说和社会活动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性思维倾向。
孔子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和品质
思维的独立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在知识和教育国有化、贵族化的历史时期,孔子的思维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和开创性。孔子喜欢“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崇尚并传承先王之道和古代典籍,但孔子并不盲目迷信,敢于质疑古典文献,系统概括了周公等先辈和春秋当世“仁”和“礼”的观念,提升“仁”概念到“全德”的高度,成为具有普遍性的伦理学范畴②。孔子以“仁”和“礼”的人文精神整理删订古典文献,形成了完整典籍体系,实现了价值的变换和知识体系的重新确立,为儒家学派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文献基础③。孔子突破了西周“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把“礼”扩充升华为全社会的普遍规范和政治伦理准则,成为立人之本和立国之本,是君王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工具。
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鲜明体现。在《论语·先进》中,孔子根据冉有和子路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对同一问题给予不同回答,重视并善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育学生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指学生要有独立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教师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全部答案,而是引导和启发。
社会责任感和思维的实践性。孔子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思想和社会活动,彰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敢于直面并重视解决社会问题,强调知识、观念、学说与解决社会问题的统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等级制度名存实亡,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孔子把恢复礼乐制度,重建安定祥和的社会秩序作为自己毕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建构了以“仁”为核心和以“复礼”为目标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希望以血缘的亲亲之情为起点,培养仁德之心和仁爱之志。
孔子极为重视政治伦理在现实中的效用,不仅在学术上关注现实问题,而且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力推、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提倡仁爱,关爱人和同情人,马厩被烧,他首先关心的不是马而是人,关心有无伤害到人;作为鲁国的司寇,他坚决反对苛政、暴政,主张富民、教民,力推仁爱政治,政绩卓越。孔子教导学生知识但更重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仁”和“礼”的知识要反复练习、实践,养成良好习惯,进一步指出“力行近乎仁”(《中庸》),努力做事就接近仁德。孔子虽宣扬“畏天命”,参与祭祀先祖和鬼神等宗教活动,但针对现实做了淡化处理,“实际上是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④,为现实的礼制服务,推行礼治。“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告述人们对于“仁”和“礼”要言行一致;提倡“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主张先做事再说话,反对先说后做或先说不做的空谈。
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思维的开放性。作为“仁”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爱人”彰显了孔子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思维的开放性。“爱人”并非狭隘的局部的爱、小范围的爱,而是胸怀全人类的大爱。以对父母兄弟等亲属的爱为起点,推而广之到爱所有人。从“爱”的程度来看,“克己复礼”和“为仁由己”是爱人的逻辑起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爱人的基本要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圣德”之爱,从利己上升到无私奉献的境界,最后达到担负全天下、全人类社会责任的崇高境界。有爱就有包容之怀、开放之思。
中庸是孔子倡导的最高思想道德境界和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中和”,主张人与人交往要温和亲切但又坚持原则、一丝不苟,威严但不凶暴吓人,谦恭礼让且自信安祥;要求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要“时中”;坚持动态发展的观点,通权变、因时因地制宜,反对僵化教条式的做法;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孔子主张要以开放的思维和包容的心态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要向他人学习,多听别人说话,不轻信,不妄下结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始终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强才能。
思维的原则性和思维的正当性。求真是孔子思维和行为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思维及其表达要名副其实、真实可靠,符合实际,否则就不可信。“正名论”是孔子礼乐思想的基本内容,强调概念、名称与实际相符合,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孔子认为言辞和人的思想并非对立不相干,言辞能有效表达思想,主张“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为人要诚实,言行要一致,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学习知识和认识事物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而“巧言、令色、足恭”的态度和行为都是可耻的。思想观点一定要有可靠的证据支持,否则要谨言慎行,搁置悬疑,不轻易相信和做出判断,坚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在教育实践和历史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视用充分证据论证观点。由于拥有充足的资料,他能说出夏、商的礼仪制度;而杞国、宋国的资料欠缺,不能说出礼仪制度。孔子也非常重视思想和行为的逻辑一致性,反对自相矛盾,用“仁”和“礼”的基本思想统率、贯穿思想学说体系和所有行为。
孔子以“仁”和“礼”为标准判断人的思想言行的正当性。仁德是做人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无论富贵贫贱、何时何地都不能离开仁德,更不能违背仁德。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所谓正确错误,只要符合仁德道义就可以。人不仅要有仁德的品格,还要遵守“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国家的治理也离不开“仁”和“礼”的原则,要“为国以礼”(《论语·先进》)。
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孔子强调个人要反思调控自己的思想言行,只要反思,就不会内疚、忧虑和畏惧,即“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君子是仁德的主导者、实施者,反对违背仁德的小人;君子要不断反思,克己修身,尽培养教化之责。“克己复礼”是培养仁德的具体表现和途径,内在地蕴涵了“自省”、“自戒”、“自讼”、“自责”等方法,以“礼”为标准审视自己,对思想言行自觉评价和调控。学习是培养仁心和掌握礼仪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个人要反思自己的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在学习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孔子也十分赞赏有错能改的君子,“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人际交往是实现人的内外和谐及社会和谐的重要调和剂,个人要反思人际交往得与失、是与非、荣与辱等等。孔子认为,个人同外界接触交往,遇见符合礼的人和事,要学习思考,与之看齐,而遇到不符合礼的人和事,要反省、纠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君子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等任何行为和事情都要反思、调整、纠正。
孔子的批判性思维艺术
“叩其两端”和“允执其中”是孔子的重要思维技能和教育方法。先掌握事情的始末或正反两个极端的方面,再具体运用“允执厥中”(《论语·尧曰》)的方法,在正反两个极端方面寻求最恰当的平衡点,从而解决问题。这既是“中庸”智慧,也是辩证逻辑思维艺术。
“正言若反”是孔子经常运用的思维艺术和语言艺术。“有若无,实若虚”,《论语·泰伯》中,“有”和“无”、“实”和“虚”本相互矛盾,但孔子把它们连用以表达一种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法,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个人学习知识、技能要谦虚,不能骄傲自大,要认为自己还不足,需要努力学习、锻炼;不狂妄自大,要虚怀若谷。
孔子善于运用必然性逻辑推论阐述论证观点。“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先后两次运用了省略的假言联言推理的说理论证方法。“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的说理论证方法。“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孔子运用了省略的充分条件假言连锁推理的说理论证方法。“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运用了两个省略形式的正确三段论推理。
在说明、论证思想观点时,孔子也运用或然性的逻辑推论方法。“举一反三”的类比推理,从已知事物的性质类推其他同类事物的性质。“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和“告往知来”也是类比推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方法。孔子有时也运用比喻推论的方法说明道理。在《论语·学而》中,孔子比喻认为,用仁德来治理国政,君主就会像北极星受到众星围绕一样,受到群臣和百姓的拥戴。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指出,要了解一个人思想行为的性质,要看他所做的事情及其原因,考察心情和动机,把科学归纳法作为认识人的一种基本方法。
孔子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反思
孔子的思维存在强烈的独立性,其思想学说是开拓创新的成果,深刻感染了儒家士人并通过儒家士人强化了民族的独立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和能力。但是,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言论却具有复古保守的倾向,对后世儒家尤其对经学的产生和盛行影响深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创新思维和能力。孔子认为求仁和践行仁德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唯有君子才可能,而一般人不可能自觉修养求得,“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子路》),一般人需要君子的教导和影响才能有仁德,即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是一种天赋等级、权力观,为后来儒家崇尚学术权威、政治权力的思维倾向和人格特征奠定了基础。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思维的社会实践性是孔子崇高的思维品质,开创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价值导向和学术为政治服务的研究传统和模式,开辟了知行关系问题的思考轨迹;但是,他的研究和实践基本上专注于解决现实人生、社会和政治等问题,而自然界和技艺等问题不在思考之列,开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脱离自然、脱离物质生产实践的学院式研究先河,开创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以及重伦理政治轻工商经济、重整体综合轻局部分析的传统,开创了知行相应的实用理性而忽视形而上问题分析的哲学路径。
以“仁”为基础的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开放的思维倾向体现了孔子的宽广胸怀,开启了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天下为公的基本精神,使得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孔子的仁德思想强调立人、达人和成人,确立了儒家重义轻利、重奉献轻索取、重集体轻个人的精神品质。不过,孔子“爱人”的范围是从父母兄弟推及他人,爱的程度由强到弱递减,体现了以“亲亲”为基础的等级层次,使得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开放性受到一定制约,经后人发挥,形成了狭隘的家族观念、裙带观念等社会弊端。
自我反思、调控的思维倾向是孔子的做人情操、自我修养的方法和自我约束的品质,体现了宽广坦荡的胸怀和睿智,深受时人的赞赏、后辈的敬仰和学习,通过历代儒学大师的发挥进而出现了“自省”、“慎独”、“省察”等更严格、更具体、更细微的修养方法。不过,孔子的思想是伦理本位、道德至上的思想体系,解决的是人、家、国和天下的伦理道德问题、社会秩序问题和国家治理问题,而且“修身”和“齐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服从服务于“治国”和“平天下”。“修身”和“齐家”的基础是“仁”,标准是“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主体自我反思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儒家日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及封建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这种反思和调控成为束缚思想自由性和灵活度的桎梏。
孔子虽然重视思维证据的强调,重视概念、名称与事实的符合以及思想的逻辑一致性,但并不做精细的逻辑论证分析,对鬼神、天、天命和人性进行模糊处理。孔子用归纳推论的方法得出了诸多让时人和后人敬仰的普遍结论。不过,有时候却存在不当概括或轻率概括的逻辑问题。在《论语·为政》中,孔子用殷承夏、周承殷作为经验前提,归纳推知百代以后的情况,缺乏可靠性。
总之,虽然孔子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和思维艺术具有一定局限,但是在当时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展现了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令时人难以企及的优秀思维品质和高超思维艺术,为我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培养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先秦儒家的批判性思维倾向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SKG171)
【注释】
①Robert H Ennis.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Skills. Education Leadership, 1989,(4), P4.
②《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页。
③陆玉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0页。
④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上一篇:从“去衣裸裎”到“无为而治” —道家身体哲学视角下的“无为” 下一篇: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观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