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中的列宁《帝国主义论》


2016-09-02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蔡 潇

【摘要】列宁创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已逾百年,重新审视列宁的这篇著作,可以看到列宁承继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出发来剖析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方法,开拓了世界体系、全球化理论的先河,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帝国主义 资本主义 列宁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简称《帝国主义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列宁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对资本主义从自由进入垄断阶段进行了详细深刻的阐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规律,对生产、银行、金融资本、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帝国主义的性质和历史地位进行了批判和剖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今资本主义出现了多种维度的新变化,呈现出与列宁《帝国主义论》中描述的一致性,也具有差异性。重新审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野出发进行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帝国主义论》的政治经济学背景是在延续了前人既有成果基础上的超越

任何一部经典著作的面世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其说是理论的诞生指导了实践,不如说是实践的强烈需求造就了理论的诞生。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诞生于1916年,时逢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夕,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分析是革命和斗争的基本需求。列宁在分析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广泛采用了许多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们的结论,他对其中正确的分析进行了肯定,对其中判断失误得出的错误结论进行了批判。这部经典著作是在与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考茨基等人的争论中诞生的,既否定了资本主义辩护士们根据数据得出的肤浅结论,更批判了与资本主义调和妥协的第二国际的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

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从生产关系出发来论述生产的集中导致垄断,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约·阿·霍布森的《帝国主义》、鲁道夫·希法亭的《金融资本》、汉斯·吉德翁·海曼的《德国大钢铁工业中的混合企业》、赫尔曼·莱维的《垄断组织—卡特尔和托拉斯》、里塞尔的《德国大银行及其随着德国整个经济发展而来的集中》、泰·福格尔施泰因的《资本主义工业的金融组织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和《英美钢铁工业和纺织工业的组织形式》、罗·利夫曼的《卡特尔与托拉斯以及国民经济组织今后的发展》和《参与和投资公司。对现代资本主义和有价证券业的研究》、耶德尔斯的《德国大银行与工业的关系,特别是与冶金工业的关系》、弗里茨·克斯特纳的《强迫加入组织。卡特尔与局外人斗争情况的研究》、齐·契尔施基的《卡特尔与托拉斯》、保尔·塔弗尔的《专门委员会委员关于烟草工业联合公司的报告》、路·埃施韦格的《水泥》、阿尔弗勒德·兰斯堡的《五年来的德国银行业》、舒尔采·格弗尼茨的《德国信用银行》、欧根·考夫曼的《法国银行业》、奥斯卡尔·施蒂利希的《货币银行业》、乔治·迪乌里奇的《德国银行在国外的扩张及其同德国经济发展的联系》、库尔特·海尼希的《电力托拉斯之路》、欧·阿加德的《大银行与世界市场。从大银行对俄国国民经济和德俄两国关系的影响来看大银行在世界市场上的经济作用和政治作用》、利西斯的《反对法国金融寡头》。

这20位主要的政治经济学领域学者是列宁主要的参考对象,列宁在论述生产的集中、银行、金融资本、资本输出和殖民地被瓜分完毕时的主要数据和引用来源。在这些学者中,霍布森、希法亭、利夫曼是列宁引用得比较多的。在论述生产的集中现象导致垄断的时候,列宁用了德国年鉴和美国统计汇编的数据材料,对希法亭的关于生产的联合进行了批判,希法亭认为联合制保证联合企业“‘有更稳定的利润率’”。①希法亭、海曼等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者看到了自由竞争阶段之后生产日益集中的现象,但是不承认这种垄断,用各种措辞掩盖帝国主义的本质,否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的垄断结论: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垄断。

列宁认为新资本主义的出现虽然在各国有不同的时间节点,但是其最终的方向不是旧资本主义而是一致的帝国主义方向,这是一种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结论。列宁对垄断组织进行了时间阶段上的区分,19世纪60~70年代是自由竞争达到峰值的阶段,垄断还基本处于萌芽阶段;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的卡特尔发展时期和还不成熟稳定的时期;19世纪末卡特尔迅速发展垄断形成,帝国主义阶段到来。在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为尖锐化,生产的集中和资本主义的私有之间的矛盾深刻而深入,正如列宁所说的自由竞争虽然在形式上依旧是存在着的价值需求,但是形成的垄断者成为金字塔的顶端,“少数垄断者对其余居民的压迫却更加百倍地沉重、显著和令人难以忍受了”②。从生产集中产生垄断到银行和金融资本的产生,列宁对大国瓜分世界殖民地的完成和帝国主义战争缘由、实质进行了动态的正确、准确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帝国主义本质。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展示的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一系列辩护士们的结论,然后做了进一步的深入批判。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已成为少量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

《帝国主义论》对国际格局的判断是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方法站在资本主义对殖民地、世界市场被瓜分的分析之上得出的

列宁对帝国主义战争做了精准的预测,列宁指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了生产力发展和资本积累以及金融资本和对世界殖民地势力范围划分的矛盾,矛盾的解决“除了用战争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③列宁对帝国主义之间因为利益瓜分不均而产生的生存空间争夺战进行了经典的分析,他认为帝国主义结成联盟互相之间进行战争,或者是帝国主义之间结成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两次战争之间的‘喘息’”④。也就是说,帝国主义的最基本的矛盾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适应的矛盾,是生产的扩大化和资本主义私有之间的永恒矛盾的加剧。在矛盾加剧而生存空间已经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之下,帝国主义之间进行战争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无论是帝国主义结成联盟还是所有帝国主义联合,都无法掩盖即将爆发战争的实质。列宁在批判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时,阐述了金融资本的集中、统治而非自由的趋向和整个政治制度的反动化。列宁对国际格局的深刻把握是建立在列宁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判断的基础之上的,而做出帝国主义战争判断的基础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殖民地、世界市场被瓜分情况的细致分析基础上的。列宁对殖民地被瓜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时间跨度从19世纪初期延续到20世纪帝国主义形成,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分析方法。正是因为殖民地已经完全被瓜分完毕,所以只能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进行重新瓜分。列宁比较分析了1860年和1900年属于欧洲殖民大国(包括美国在内)的土地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比较分析了英、法、德三国从1815年到1899年殖民地面积和人口增长情况,得出了19世纪60~70年代后殖民地瓜分达到巅峰的结论。

列宁的国际视野是对世界殖民地被瓜分整个动态过程的俯视,从生产的集中出发到垄断的产生,从银行资本到大国将世界殖民地瓜分殆尽,从殖民地重新分配到帝国主义战争,这是一系列连续的过程。列宁的预测在1914~1918年的一战中得到了印证,列宁自己也在《帝国主义论》序言中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的战争,目的都是为了瓜分世界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列宁对国际格局的动态把握是站在对考茨基等不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者、挑战者的严厉批判基础上的,这种批判的连续性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列宁批评考茨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对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深刻性是一种掩盖和粉饰。列宁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深入到了意识形态领域,阐述了垄断资本具有的统治特性。

《帝国主义论》对帝国主义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

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即帝国主义是垂死的、寄生的和腐朽的。虽然在100年之后来看,列宁的论断与现实出现了差异,学者们对“垂死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不能否认的是列宁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把握是准确的,他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首先,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列宁从生产的集中和垄断出发,对金融资本和资本输出、殖民地的瓜分、帝国主义战争的分析都是建立在详实的历史数据基础之上的。霍布森、希法亭、海曼、利夫曼、考夫曼、兰斯堡、阿加德等学者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是列宁参考的重要指标,在论述大国瓜分殆尽世界的殖民地的时候,列宁引用了亚·苏潘的《欧洲殖民地的扩展》中的帝国主义殖民地的数据,但是扩大了亚·苏潘得出的殖民地被瓜分完毕的结论,得出了殖民地在全世界被瓜分殆尽除非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结论。在详实的历史数据的引用的基础之上,列宁对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刻剖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时代的特点已经全面形成和暴露出来的时候,资本主义才变成了资本帝国主义”。⑤列宁的分析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生产的集中产生垄断,垄断使得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高度融合,金融寡头形成,资本输出需要瓜分世界市场和殖民地,殖民地被瓜分完毕进而产生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即便是和平阶段也不过是两次帝国主义战争之间的喘息。列宁在历史数据分析之上对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的论断的批判是极其深刻的,他抨击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和兰斯堡的对帝国主义的“小市民式的批评”。列宁在批判的过程中从历史与现实的详实数据出发,批判了霍布森、希法亭、考茨基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的虚假性、掩盖性,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实质。

其次,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夜,列宁写作《帝国主义论》绝不是仅仅用于理论的探索、限于学理的辨析,而是因为不研究帝国主义“就根本不会懂得如何去认识现在的战争和现在的政治”。⑥在1920年《帝国主义论》序言中,列宁指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英国德国等列强争夺殖民地造成了巨大伤亡,签订了两个不平等条约,唤醒了被愚弄和压迫民众。在帝国主义带来战争的巨大破坏的基础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也在酝酿的过程中,最终必将取得胜利。列宁在建构帝国主义理论的同时也严厉批判了考茨基等第二国际瓦解后的社会思潮,直接认定考茨基等人的思想是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被资产阶级偏见和民主偏见所俘虏的小资产者的意识形态的必然产物”⑦。列宁既批判了机会主义也批判了霍布森、希法亭等人对帝国主义认识的局限性,比如列宁认为希法亭比和平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霍布森还后退了一步。列宁对机会主义的来源也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的资本家获得高额利润后可以收买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进而去反对其他部分和国家。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辩护士们主要是采用把帝国主义的局部、细节放在主要地位,用改良来代替革命。无论是帝国主义辩护士们还是机会主义者,都是反动的开历史倒车。

再次,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列宁用运动的、联系的观点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从自由到垄断的新变化,深刻剖析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即帝国主义是从生产集中产生垄断、银行、殖民政策生长起来的瓜分世界原料和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特殊阶段。这种动态的分析首先表现在列宁对于数据的选择中,列宁在分析生产集中时以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作为时间划分节点,此时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的巅峰、鼎盛时期,直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才逐步转化为帝国主义。生产的集中从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托拉斯等形式的集中数据中可以明确得出,但是其数据背后的基本原理却是稳定的,这个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列宁关注的焦点也是动态的过程,从生产的集中转向银行、金融资本,又转移到世界殖民地瓜分和帝国主义的战争。在银行金融资本的发展变化中,列宁注意到了银行网络分布的快速发展,银行分布开始布满全国,把资本和货币收入集中起来,“把成千上万分散的经济变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并进而变成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⑧。垄断阶段的银行与工业捆绑在一起,联系紧密,形成金融资本。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认为20世纪是金融资本统治的关键转折点,金融资本逐步形成寡头,金融寡头进一步剥夺了世界各民族的自由,整个世界被纳入到金融寡头的控制当中,殖民地被瓜分,帝国主义战争进入预热中。

列宁同马克思一样,是从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去审视和批判帝国主义的。列宁没有从帝国主义的表象出发,而是从生产的集中出发来演绎整个帝国主义理论,沿袭了马克思第一次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考量人类社会形态的转换,发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基本规律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⑨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呈现出的是一种世界体系、全球的视野,他关注的是整个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变化,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的。

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列宁主义在上世纪苏东剧变影响下饱受攻击,著名学者福山就提出了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继承者的中国,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对纷繁的社会思潮做一次梳理和清理,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对列宁的和平共处和帝国主义理论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认识,是打破西方社会思潮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误读和重新夺回国际社会话语权的前提。百年之后重读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厘清当前社会思潮中的是与非、对与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9页,第116页,第185页,第205页,第175页,第99页,第103页,第123~124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


上一篇: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基于相融共生视角 下一篇:现代化背景下的哈萨克文化传承与变迁
相关文章推荐

  • “乔哈里窗”视域下高校学生宿舍共同愿景构建
  • 混合式学习视域下的网络核心课程学习空间研究
  • 做坚定有为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当代价值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续理论”视域下如何提高应用型高校外教口语
  • 共享医院的制度规范:功能视域下的法经济学分
  • 论马克思教育法制思想及对我国的影响
  • 拓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路径
  •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时代体现
  • 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和根本成就
  • 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途径
  •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