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自主·学术·民主:学校治理的价值选择与变革路径


2016-08-31    来源:中小学管理    作者:李明新 于 萍

在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许多学校已经在课程与教学领域进行了诸多尝试。北京小学也通过构建“四季课程”体系和创造“实与活”的课堂等,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灵活、可选择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越发体会到,仅仅进行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改革,已经很难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和师生发展需求。作为首都基础教育窗口学校的北京小学,我们必须直面改革所带来的挑战,更新学校治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才能适应新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需求。

一、危机意识:直面改革带来的多重挑战

此次改革已经从单方面的课程改革提升到教育的综合性改革,这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其一,学校管理机制的运行是否有利于学校层面教育的深层改革。我们认识到,每一次教育政策的更新,其背后都是教育理念的发展。2011年,我校在名校办分校的基础上,在西城区率先成立“北京小学教育集团”,2012年成为西城区政府推出的四大教育集团之一。如何在集团和学校层面让政策“落地”?这必然对我们原有的管理机制提出新的挑战。只有将“新理念”转化为“新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二,学校管理者能否成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与推动者。此次改革一改已往“自上而下”单一的改革方式,给予学校越来越大的自主权。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能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发展,并基于学校已有的办学基础清晰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带领并推动学校积极面对各项改革。

其三,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否符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各项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这里的专业化,不仅仅指某一学科教学技能的专业化,更包括师德在内的个人综合素养。

二、理念选择:以自主、学术、民主为学校治理之魂

在实践中,我校一直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价值追求,以学校的基础教育“五养”(即儿童要慢养、顺养、牧养、素养、调养)理念为指导,以课程与课堂建设为中心,以学校组织变革为动力,以管理机制创新为保障,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面对新的改革要求,我们提出了自主型管理、学术型管理和民主型管理三种管理理念,以此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1. 自主型管理:从他人要求转向自主追求

北京小学是建国初期由北京市委亲自组建的公立寄宿制学校,有着深厚的自我教育管理基础,因此,我们倡导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自主追求、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创造。学校打破市区骨干替代学校骨干的传统思路,推出一年一度的“三级骨干教师评选制度”,鼓励不同水平的教师勇于追求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让“组织”在每个“个体”互动式的自主追求中实现发展。

2. 学术型管理:从行政推进转向学术跟进

学术型管理强调在学校管理中去行政化,从行政推进转向学术跟进,凸显了学校综合改革的科学性。学校建立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设立“名优教师研究室”,深化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共享研究成果,整体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品质;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服务学生的发展。

3. 民主型管理:从领导集权走向民主共建

尊重生命的教育一定要在尊重生命的管理中孕育和生长。学校重视校务公开,重视教工参与学校改革决策与管理,在平等的教师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家校对话中实现共识理念。在课程建设中,我们组建了包含多元主体的课程建设团队,让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社区等都参与到课程开发之中,构建育人共同体,共享育人成果。

三、整体变革:推进管理方式多元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我校在选择和设计改革路径时注重综合思考,从集团管理、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改进。

1. 推进集团“联邦制”管理,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我们将集团化办学的目标定位于打造优质学校群,为更多的儿童提供优质教育。办学“集团化”的内涵是实现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它必须走出“规模发展”的概念,走向“内涵发展”。因此,我们提出的集团化发展思路是:不搞“连锁店”,要搞“联邦制”,提出了“理念共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品牌共建”的集团建设宗旨,探索了多条有效的实践路径。

建立集团研发中心。我们提出建立“北京小学教育集团研发中心”,由各成员校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与教育管理研究能力的干部、教师代表组成,分设管理研发中心、教育文化研发中心、课程与教学研发中心等。中心主要承担两大核心任务,一是围绕集团化办学,研究北京小学办学的教育教学思想、管理思想,以指导各个分校的发展;二是研究创新管理、德育、课程与教学、体育等工作,总结并转化为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

推行集团视导制度。集团教育教学视导是北小集团进行日常教学质量自我监控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契机。在“每月一校”的视导过程中,我们要组织专家组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听取分校干部的专题汇报,然后进行反馈和专题研讨。各个分校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有目的地开展队伍建设工作。

实行干部教师多形式轮岗交流。我们针对不同分校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师流动方式,如总校教师轮流到分校任职、总校分校互换教师、分校挂职影从、总校派遣指导、总校教师到分校顶岗等。我们还非常重视分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每学期通过计划工作研讨会、新教师培训会、专题培训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重视集团文化的形成。集团化办学的初始阶段,总校可以用“输血”的方式(外派和轮岗骨干教师)来支持分校的队伍建设与质量建设,但是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深入,为了不稀释优质师资的作用,不至于“浓茶变淡茶”,我们最终要把目的投向“造血”上来。因此,我们不是简单地搞教师轮岗和交流,而是派出真正的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到分校,一边教学,一边带队伍,传播总校文化,使分校形成较好的教师文化和教研文化,能够形成高素质的骨干梯队。

2. 深化校内年级工作制,让管理与育人的重心下移

我校打破传统的学校层级管理体制,建立了“年级工作制”,即每个年级设立“年级负责人”,统筹管理年级各项日常工作,协调和分配年级各项活动与资源;原有的业务干部下到年级、下到学科组,带动研究,示范教学。年级工作制主要实现了以下三方面功能。

首先,让管理发生在基层。在年级工作制中,年级负责人是领导年级教育教学活动、关注本年级学生发展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其在校长室(含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管理年级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能够极大地削减层级传递式管理中的信息衰减。

其次,让教育落实到学生。年级工作制赋予了年级以及年级负责人一定的自主管理空间,因此,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的各个学科教师能够在“年级管理”中及时地沟通和共享各类信息,以实现年级的管理“发生在班级,落实到学生”。

最后,让研究跨越学科边界。年级负责制打破了年级组与学科组的界限,能有效引导教师跨越学科边界,共同开展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开发适合本年级学生的综合性课程,实现提高年级质量、务实学生年段学业、促进全面发展的目标。

3. 创新教师发展模式,以研究激发教师自主发展

新课改下,评价教师的标准已经由已往聚焦在其教育教学水平上,转变到看他知识的宽度和厚度,看他是否善于诊断、发现和鼓励学生。我们借助“名优教师研究室”等形式,提升教师自主研究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名优教师研究室”不由学校确定,而是由主持研究的负责人自主申报,通过审批后再招募具有共同研究志趣的教师成员。研究室负责人可以由学校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紫禁杯”获得者等具有较高实践水平与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

这种自下而上建立起的工作室,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发展自觉性与研究自主性。学校赋予工作室主持人充分的专业自主权和一定的资源保障,以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委托的方式推动和促进各工作室积极开展常态研究。例如:研究室主持人可以自主组织本室成员外出学习,参加什么活动,哪些人去,由研究室确定并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负责提供财政和专业支持。近年来,我校的名优教师研究室从第一批的10个,发展为第二批的13个(每批2~3年),已渐渐成为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基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教师的孵化地。

4. 深度整合课程与教学资源,助推学生个性化成长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核心场域,我们通过构建“四季课程”体系以及创造“实与活”的课堂,让我校的“适性教育”更好地助推学生的生命成长。

首先,让学生在“四季课程”中感悟生命节律。我校基于对儿童生命成长规律的研究与尊重,提出“不改学制改学程”,用四季来划分学习进程的思路,开发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四季课程”:春季律动健身课程、夏季读书实践课程、秋季科技创意课程、冬季传统文化课程。学校整合了已往零散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课时集中使用,在每年的四季各安排一周的综合实践课程,将学生带到校外科技文化场馆中,开展现场综合学习与实践探索。整个课程呈现出鲜明的生命节律特点,体现了“春动”“夏静”“秋思”“冬品”的文化内涵。目前,“四季课程”已经形成了包括“四季基础学堂”与“四季特色课程”在内的课程系统建构。

其次,让学生在“实与活”课堂中个性化成长。在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实与活”的教学思想。所谓“实”,就是务实的态度、扎实的教风,使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有所长,从而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做实学段、务实课堂、落实主体。所谓“活”,是指教学要目中有“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用活资源、激活方法、盘活评价。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内涵不断丰富、系统,目前已形成富有北小特色的“实与活”课堂文化。

再次,使用个性化成长手册,让增值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我们特别倡导增值性评价理念。我们在学业评价上采用的方法是:“从横比转为纵比”,即自己的发展水平与自己原有水平比;“从比‘高线’转为比‘标准’”,即不是以全班最优秀、最高的标准来评价,而是以学科教学的课程标准、要求来评价。实践中,我们推出了“北京小学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记录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历程。评价方案包括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应知应会、运用能力、学科特长,这些评价完整地构成了对学生学习的全面评价;学科特长另设评价,进行星级评价。这样就促使学生关注平时每一天、每一堂课的学习,倡导学习的个性化发展,即评价从“比个人成绩”转到“比个性成长”。


上一篇:学区制新改革: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 下一篇:让每个学生都安全:校园欺凌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区块链助力学术诚信重构
  • 户外自主性角色游戏促进幼儿情绪表达能力策略
  • 用心观察,用爱践行
  • 中国学者应谨防误导的“学术GDP”
  • 中国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 自主发展与学校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
  • 从高深知识到大学课程:一个学术性的生成过程
  • 试论大学学术权力的异化及其化解
  • 理学在朝鲜传播研究述评
  • 清格尔泰先生学术生平述略
  • 农民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 学术兴趣学术乐趣学术志趣—对高校人文社会科
  • 让世界知道“学术中国”
  • 中国自主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 现实困境与制度突破:学术评价体系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