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学区制新改革: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


2016-08-31    来源:中小学管理    作者:陆云泉

2015年,作为北京市海淀区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组合拳之一,学区制改革这一重拳已经精准出击。海淀区此举旨在构建资源整合与校际关系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一、学区制改革的定位和内涵

1. 学区制改革的定位:基于区情的教育改革创新

海淀区推行学区制改革是主动适应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动态变化,进行制度创新、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的有效策略。推行学区制改革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总体要求的积极行动,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有效策略。一方面,海淀区科技教育人才资源高度密集,高新技术企业聚集,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效应的敏感程度日益增强。另一方面,海淀区的基础教育在全市规模最大,有25万在校中小学生、两万余名教师、200余所中小学校,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的复杂化、结构的多样化、水平的差异化以及人民群众教育诉求的个性化都在不断增强。

2. 学区制改革的内涵:区域新型教育治理模式的探索

海淀区现有的学区,已经不同于已往的小学学区,而是根据一定的行政区划,按照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地区内中小学及相关教育资源单位结合成片,划分为若干个组团,是全区规划事业、调配资源、方便就学的教育治理单元。

海淀区的学区制,已成为一种介于区域教育治理与学校治理之间的一种新型教育治理体制,是学区地域内各界人士探索本区域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融通、协商共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型治理模式。从纵向上看,学区制强调在学区内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探索从学前、小学、初中到高中和职业教育等教育链条的连贯性,完善公民教育现代化体系;从横向上看,学区制注重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强调学区内各中小学及驻区单位各级各类资源共建共享,盘活资源存量,打破资源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帮扶、带动薄弱校,强化优质校特色建设,实现学校共同发展和学区整体提升。

二、学区制的组织结构

海淀区以现有的小学学区为基础,依据街镇行政区划界限,将118所小学、78所中学划分为17个学区,对应29个街镇。学区内设置学区委员会和学区管理中心。学区委员会是议事机构。学区管理中心是隶属于海淀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独立法人机构,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区之间的重要枢纽,有固定人员编制。学区管理中心是学区委员会的秘书处,接受学区委员会的指导(见图1)。

图1

 

图1:海淀学区制组织结构图

1. 学区委员会的职能定位

学区委员会是具有更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区域教育治理机构,负责对辖区内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事项进行咨询和协调。成立学区委员会是海淀区学区制改革的创新性举措。

学区委员会由社区街道办事处、社会名流、中小学校长、家长及驻区相关单位的代表组成。主任委员由街镇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担任。学区委员会委员由街道办、学区管理中心、辖区内中小学推荐产生,并经学区委员会大会通过。学区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学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思路,以及资源统筹、随迁子女入学资格审核等重大事项,协调学校和街镇、社区的关系。

学区委员会具有以下职责:一是协助区教委和街道办事处推进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对学区教育布局和推进学区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建议;二是统筹协调各级资源单位,推动资源共享;三是协调落实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工作;四是推动学区内中小学有机衔接与合作交流;五是支持学校发展,促进特色立校。

2. 学区管理中心的职能定位

学区管理中心负责统筹规划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组织学区内各界人士协商共治,下设发展规划部、教育教学部、资源统筹部。其中,发展规划部负责调查研究学区内教育现状,整体规划学区教育事业发展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学区整体优质均衡特色发展;统筹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工作,保证学区内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教育教学部负责引领、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开展区域内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服务、支持学校做好三级课程建设,开发符合区域特征的特色课程资源;加强学区内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协助主管部门落实干部教师的流动和骨干教师的考核工作;配合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学区内学校开展督导评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资源统筹部负责统筹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并完善区域资源共享应用平台;强化学校和驻区单位各类硬件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资源融通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保障学区管理中心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学区制改革的试点探索

为确保改革稳妥进行,海淀区遵循积极推进、稳步实施的总体原则,在南部的羊坊店学区和北部的温泉苏家坨学区先行开展学区制改革试点工作,为学区制改革全面推进工作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 组建机构,构建学区治理机制

其一,成立学区委员会。试点学区成立了由学区内各学校党政正职、所在街道(镇)办事处和社区委员会代表、周边单位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学区委员会。羊坊店学区委员会共26名委员,温泉苏家坨学区共有38名委员。两个学区委员会分别于2015610日和616日召开了学区委员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集体通过了第一届委员会成员名单和第一届委员会分工名单,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学区委员会章程》和《北京市海淀区温泉苏家坨学区委员会章程》。

其二,组建学区管理中心。试点学区管理中心主任由区委教工委按照组织程序聘任。试点学区管理中心建立了内部管理机制,明确了任务清单,各自审议通过了《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学区管理中心章程》和《北京市海淀区温泉苏家坨学区管理中心章程》,完成了人员聘任与安置等相关基础性工作,制定并实施学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方案,稳步推进改革。

2. 突出重点,扎实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学区并不是一个新的管理层级,其本质是在探索建立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框架下,打通不同学段和不同类型教育领域之间的壁垒,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纵横打通和深度整合,构建资源平台,盘活优势资源,使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丰富学校内涵,促进均衡发展。试点学区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其一,探索凝聚教育力量,形成改革合力。试点学区管理中心协同学区委员会,通过会议、走访、调研、活动等方式,走进学校及驻区单位,构建学区和谐关系。

其二,探索统筹辖区义务教育入学工作。试点学区坚持依法规范入学程序,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工作规范、有序、平稳进行,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在辖区范围内免试就近入学。

其三,探索构建学区内中小学一体化管理机制。试点学区致力于促进中小学衔接,统筹义务教育发展,重点致力于推进学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其四,探索学区内各学校间资源共享机制。试点学区通过组织开展全学区校内外教育资源调查,包括学校硬件资源、干部队伍、骨干教师,以及学校周边资源、专家团队等方面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促进学校间设施、课程和师资共享,整体提高学区办学水平。

其五,探索建立学区内各类教育资源整合统筹机制,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即盘活各种资源,强化资源的整合利用,落实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双向开放,实现合作共赢;充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联合打造学区的特色品牌。

3. 总结得失,提炼经验,确保学区制改革全面推进

试点学区的改革在以下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凝聚共识,初步树立了教育治理的理念;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推动改革;三是建章立制,形成了章程管理制、例会议事制、资源共享制等一系列运行机制;四是初步形成了相对均衡、机制创新、管理优化的学区管理特点。

针对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海淀区学区制改革领导与工作小组进一步研究并厘清了学区管理中心的职能定位,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上下联动与沟通协作机制,明确管理权限,创新工作思路,以确保海淀区学区制改革全面推进工作平稳、有序进行。目前,海淀区学区制改革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15个学区筹备组组长已经遴选完毕,并且接受了近一个月的学习培训,即将开展学区成立筹备工作。1210日,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海淀区全面推进学区制改革工作会,对全区29个街镇和小学学区进行改革动员,取得了街镇和小学学区的支持。按照整体部署,20161月,海淀区新学区委员会和管理中心将全部挂牌成立,正式运行。

海淀区的学区制改革,是为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治理体系变革,它是海淀区对教育管理模式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综合调整。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海淀区的学区治理将成为一种常态,这场变革将影响海淀教育乃至首都教育未来长期的发展。


上一篇:北京“深综改”: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性变革 下一篇:自主·学术·民主:学校治理的价值选择与变革路径
相关文章推荐

  • 音乐教育论文: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改革模式
  • 音乐教育论文:当代高师声乐小组课教学改革探
  • 音乐教育论文:新形势下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的策
  • 园艺论文:浅谈国有驻马店市薄山林场改革
  • 以思想破冰引领新时代改革突围
  • 供给侧结构改革与职业培训的良性互动
  • 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理路
  • 新闻发布助力改革开放:回顾与展望
  • 北大荒精神在农垦改革时期的重要意义
  • 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看“归化”与“异化”翻译
  • 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方向初探
  • 大学生弘扬李保国精神的路径研究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 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探究
  • 如何有效实施真实应用驱动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瑜伽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