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发达国家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德、英


2016-08-26    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作者:何小陆 叶仁荪

摘   要:在世界范围内考察近代以来高等教育与外部社会的关系,会发现两者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不断融合、日益密切的基本演进趋势。文章以美、德、英、日、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为例,探讨这些国家有关高校发展的成功轨迹,寻求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经验,得到启示:以外部需求为导向,推动地方高校主动对接社会;以强化特色为重点,推动地方高校形成各自所在区域或所属行业产业竞争优势;以构建产官学研用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地方高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提升服务质量。
关键词:发达国家;地方高校;社会互动;转型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招标课题“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研究”(课题编号:ZD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5)5-0025-05
 
在世界范围内考察近代以来高等教育与外部社会的关系,会发现两者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不断融合、日益密切的基本演进趋势。高等教育机构从近代早期作为零散的、地方性的、象牙塔式的“边缘”性存在,到成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标志和不可或缺的中心机构[1],并不是偶然的,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的大量复杂需求与高等教育机构响应需求之间较为有效的互动。而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向中心移动的这一进程,美、德、英、日、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一些高校顺势而为,积极响应,在与国家、社会不断增加的互动中,迅速发展壮大,从原本名不见经传、偏居一隅的、地方性的高校一跃成为全国性的,甚至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高校。探讨上述发达国家有关高校发展的成功轨迹,寻求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经验,对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我国地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
 
推动发达国家地方高校与外部社会紧密结合的实现形式,主要表现为“产官(政)学研用”结合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从最初的“产学结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目前全面的“政(官)产学研用”,这一肇始于发达国家的形式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同时,也逐步向世界其他区域扩散和传播。伴随着这一过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各国政府的重视。
(一)面向需求,以问题为导向的合作思路
“政(官)产学研用”作为一种系统的合作形式,它以问题为导向,以强调应用和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进而把相关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有机联系起来,实现“强强联合”,产生协同效应。在当今世界由生产型社会转入消费型社会背景下,“政(官)产学研用”所体现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突出应用和用户,强调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 “用”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用户直接参与政(官)产学研之间合作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最终促进社会进步。在这方面,英国的一些地方性大学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为新兴的地方性大学,英国的伦敦南岸大学和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非常注重企业或雇主的需求,企业或雇主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学校就提供什么服务,合作非常直接;并通过与企业之间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与开发,强化工程技术开发意识和解决实践中的相关工程技术难题等,实现大学与企业间的跨学科和综合联系。
(二)“平台+基地”的合作模式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和完善,发达国家“政(官)产学研用”合作体系,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有效合作联系,构建合作平台和基地(比如共同建立研发平台、联合实施会员合作计划、建立产业合作中心和高新技术咨询中心),创新合作机制(比如伙伴自主选择机制)等,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例如,美国模式具有以企业为主、多方紧密合作、 合作领域广泛、经费充足、 应用性强等特点,其做法突出表现为:一是通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大学内建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UICRC)”,“工程研究中心(ERC)”和“科学技术中心(STC)”等,将科技成果的产生、中试及产业化形成有机联系,从而对美国工业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二是依托著名大学创建高科技园区和设立创新中心,比如著名的硅谷科技园、北卡罗那金三角科技园以及波士顿128公路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推动美国大学能够更好更直接地参与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2]。德国则通过设立“创新网络计划(InnoNet)”和“主题研发计划(Fachprogramme)”以及创办公共研究机构等合作平台,不断促进科研和技术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3]。而日本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科技厅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完善政策体制、发挥中介组织作用等,推动 “产官(政)学研用”合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4],其最负盛名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是筑波大学的高新技术科学城。
(三)成果共享和利益分配比例式知识产权管理与激励机制
知识经济的角度来看,“政(官)产学研用”这一结合形式的根本,就是要实现有效地推动“知识的重新组合,而不仅仅是资本积累的力量”[5]。美、德、英、日等发达国家为了推动知识的重新组合,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围绕知识产权构建了一整套具有共享式特征的科技成果管理与激励机制。这一机制主要涉及科技成果的共同归属及各自比例、奖励措施、知识产权的使用及纠纷的处理等,基本涵盖了有关知识产权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各个创新主体都能形成明确的预期和获得权益的保障。美国在1980年制定实施的著名的《拜杜法案》(Baih-Dole Act)以及其他相关配套法案,允许各高校、非盈利机构和小型企业拥有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同时可申请专利和独家技术转让。法案出台后,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出台有关专利保护和转让的实施细则。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专利政策规定,获利十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其中转让总收入的60%平均分给专利发明人、专利代理人和研究项目单位,余下的40%则归学校及所在院系;获利十万美元以下的,其中转让总收入的40%归专利发明人,剩下的60%归专利代理人、研究项目单位和学校。而英国为了推动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如“工业与学术界合作奖”、“科学与工程合作奖”和“技术转让奖”等[6]
 
二、发达国家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同样也不例外。美、德、英、日等发达国家一些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为导向,将高校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最终成为国家崛起的重要依靠力量
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之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麻省理工学院还主要是一所年轻的、地方性的工程技术型院校,甚至因与哈佛大学相近,在建校之初曾多次被哈佛大学试图兼并。但麻省理工学院把握住了美国国家发展的重要契机,将自身的发展壮大紧紧锲入到响应国家特殊需求的进程之中,从而走出了一条不同于美国其他顶尖大学的发展之路[2]。考察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无论是在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化关键时期设立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为国家担负起培养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服务国家需要开办出培养军事飞行员、航空工程师、无线电工程师等专业人才;无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动承担国防部有关雷达等军工方面的大量研发任务,甚至因此而被批评为“战争学院”,还是在冷战期间接受美国国务院委托的“特洛伊”研究计划和在世界能源危机期间建立的能源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都真正践行了其对学生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在国家陷入危机时,要拿出你们的所学去奉献去报答国家,勇于承担起维护国家的重任。”[7]
日本筑波大学的兴起也是一个将国家发展与高校发展相结合的典范。筑波大学作为新型国际化大学,是以世界新型大学的模式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母体上进行调整和扩建的,其成就令世人瞩目,为世界新型大学的创建走出了一条可供后人借鉴的探索之路。筑波大学的诞生最早缘于1961年日本政府提出建立筑波科学城的设想,1970年此设想于被内阁会议通过,1973年又通过了建立筑波大学的法案。筑波位于茨城县,当时的筑波还是一片森林,文部省在这片森林里划了一块地,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迁到这里并改名为筑波大学。筑波大学响应国家的号召,以其大无畏的改革措施,对日本的大学乃至在世界范围内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刚建校初,它就以崭新的时代精神,建校、教学和研究一起上,所以被日本前文部大臣永井道雄称作“新干线大学”[8]。同时,筑波大学不断收集社会信息,倾听社会的呼声,调整自己的战略,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通过设立计划调查室、大学公开研究室,对课程设置、教学效果、入学考试、毕业生情况追踪等开展调查;增设国际关系的学类,参加文部省组织的一系列国际有关问题的研究和重大问题的研究。
(二)以服务产业或行业需求为导向,将高校发展与所属产业或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最终成为行业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者和合作者
斯坦福大学与电子产业(“硅谷”)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事例就是很好的证明。斯坦福大学在1891101日才正式开课,到1920年还只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大学”,但到了1960年代便名列前茅,到1980年代更一度被评为全美大学的第一名,至今仍是世界顶尖大学。后起的斯坦福大学办学层次和水平之所以提高得如此之快,一个关键是与当时美国新兴的电子产业建立了“健康的校企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 “1965年前,是斯坦福影响了硅谷和塑造了硅谷;1965年后,斯坦福与硅谷之间就是一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硅谷实际上也在塑造着斯坦福。现在的硅谷早已不是斯坦福硅谷,但是,作为一个独特的高科技社区,它拥有斯坦福并为斯坦福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世界性平台。”[9]硅谷与斯坦福大学的这种双赢关系,用一位斯坦福大学校长的话来说更简洁:“人们都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我还要加一句,没有硅谷就没有一流水平的斯坦福大学”[10]
再看新加坡科技学院的发展。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的高校不但密度高,而且已有多所著名高校,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建校时间极短(2009年)、甚至设立之初连固定的办学场所都没有的新加坡科技学院,却通过和外国大学联办以实践为导向、符合产业界需求的课程(等同于我国高校设立的专业概念——作者注),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就使学校发展获得重大成功:不但顺利更名为新加坡理工大学,而且挤进与著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具有同等地位的公立大学行列。该校更名之后,“将进一步拓展作为应用型大学的特色,并在每个新课程中各设有一个业界咨询委员会,目的是根据业界需求设计课程。同时,每个新课程附设工读计划,学生必须到业界完成八个月至一年的实习计划,时间比一般的实习长,过程也更规范;并聘请有业界工作经验的讲师,以确保学生掌握符合个别领域需要的技能。”[11]
(三)以寻求比较优势和差异化发展为起点,将高校发展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最终形成难以替代的学科特色和服务重点
1978年建校的汉堡理工大学,位于德国北部,该地区已经存在上百所大学,其中大部分都是国际著名、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高校,比如汉堡大学、哥廷根大学、基尔大学等。作为一所新设立的大学,汉堡理工大学必须另辟途径才能有立身发展之地,因此,提出了适合自己的“为了未来的工程教育”的办学宗旨。在学科设置的选取上,一是学科发展突出“未来”,也就是其他大学没有开设,同时又能引领科技发展趋势和今后市场需求的专业学科,实现差异化发展;二是将服务重点定位为“工程教育”,不搞学科发展的遍地开花,遵循专一化发展策略。从这两个原则出发,学校因地制宜发展对当地经济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以及北德地区其他大学没有开设的专业(如汉堡是世界著名港口就因地制宜设立了造船学科,汉堡是欧洲空客主要生产地就开设航空类学科),做到了“好钢用到刀刃上”将有限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由于汉堡理工大学的学科设置有针对性和特色,汉堡理工大学很受学生追捧,申请该校学位的学生很多。同时,由于学科设置的少而精,学校发展十分迅速,在最近十多年来的德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估中,汉堡理工大学一直名列前茅。
英国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又译沃里克大学)的迅速崛起是又一个例子。地处英格兰中部的华威大学创建于1965年,与其他著名大学相比显得非常年轻,但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建立起卓越的学术名望。在2014/15年泰晤士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日报联合发布的英国大学排名中,华威大学在会计与金融、经济学、戏剧、创意与写作、媒体传播等5个学科领域超过牛津剑桥大学登顶,傲视全英。此外,华威大学还是除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外在英国政府组织的官方RAE科研水平评估中唯一从未跌出过排名前十的大学。华威大学能在短期内从一所地方性的、基础薄弱的高校变成英国名列前茅的综合性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建校之初,就以长远发展为着眼点发展重点学科,强调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的学科特色。正如其校长范得莱德所言:“我们的学科设置和规划不是看这个学科有多时髦,没有长久生命力的学科我们不会考虑,华威大学开办的学科是过很多年之后看依然有用的学科,这种预见性是我们着力强调的”,“学校与工商企业界的联系是学校一贯的宗旨。”[12]正是强调这种“有用”,华威大学成为英国最早和工商业界建立密切联系的高等学府,在商业和制造业等学科领域形成自身特色和服务重点。由于华威大学在商业方面的杰出研究,学校甚至得到了“华威公司”的昵称(Warwick PLC),其培养的毕业生在2013-2014High Flier Research的调查研究中被列为英国顶尖企业雇主重点聘用的第7名,2012-2013年曾被列为第1名。其商学院(Economics Department),被誉为“华威大学发展史上的奇迹”,在英国媒体发布的2014年完全大学指南中排名第一,首次位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上。另外,华威大学制造工程学院拥有欧洲最大的制造研究中心——国际制造研究中心(WMG),被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誉为“英国的骄傲”。
 
三、发达国家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启示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在经历高校大规模扩张、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质量提升、内涵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地方高校的发展面临重大变化。传统的“学术型、综合性、巨型化” 高校发展之路越来越难以行得通,地方高校只有真正转向社会,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才有日益开阔的发展空间。由此,考察发达国家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形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以外部需求为导向,推动地方高校主动对接社会
与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政府财政经费增长乏力导致的拨款相对削减与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对资金需求不断增加的困境相类似,当前我国在经历长达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遭遇的发展转型难题,使得这一矛盾日益尖锐。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具有的特殊产业属性,作为发展主体的每一所高校都应该主动深入挖掘自身产业特性,一方面通过提供教育服务,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有条件的高校则可面向全球招生、在国外开设分校或授权国外学校教授课程及颁授学位,从而既可提高自身国际知名度,又可增加资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知识输出和技术转让等形式,积极参与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实现高校与产业之间紧密结合,从而获得产业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事实上,谁越早转向,谁就越占有先发优势。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作为威斯康星理念的提出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转向直接服务社会,从一所地方性的州立高校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获得了巨大成功。英国华威大学抓住政府为实现国家健康服务体系满足社会需求目标从而加大预算培训更多的人服务公共卫生事业的时机,主动兴办医学院,成为第一个与政府合作的国家健康服务系统大学[13]
(二)以强化特色为重点,推动地方高校形成各自所在区域或所属行业产业竞争优势
在市场经济时代,竞争是永恒的主题。按照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个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则是,想办法维持独占地位,创造别人无可取代的地位,并按此逻辑发展三种一般性策略:低成本策略、专一化策略及差异化策略。在存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经营如此,高校发展同样如此。随着地方高校整体转向外部需求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必然导致各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因此,谁响应外部需求的速度越快,解决需求的成果越有效,谁就越具竞争优势。而响应速度和解决效果的体现源于高校本身所具的实力。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信息时代的计算机领域集中优势资源追求卓越;德国的汉堡理工大学利用港口优势,集中精力发展造船和航空类学科,都是有代表性的例子。
(三)以构建政(官)产学研用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地方高校协同创新
通过加强与各级政府的全方位联系,主动对接、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校地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所在区域思想库、科技库、人才库的作用,成为所在区域创新驱动的重要力量和引智借智的基础平台。积极推进与区域或行业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拓展信息“触角”,大力提升服务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创新校地、校企、校研、校校等合作机制,大力拓宽合作领域,不断提升合作层次与水平,努力实现双赢、多赢。例如德国地方高校教师经常为当地政府或企业部门咨询,或者担任各行各业的顾问,积极支持相关咨询工作,成为地方政府或企业的“智囊团”和“专家库”。
参考文献
[1]菲利普·G·阿特巴赫.传统与过渡:高等教育的国际规则[].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21.
[2]马利军等美国高校如何推进产学研合作发展[EB/OL].http://news.hexun.com/2013-07-01/155669186.html.
[3][4]卢全晟,龚新蜀.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 经济纵横,2010,(10):8992.
[5]奥利维尔·如恩斯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国世纪[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
[6]刘朝晖,常思亮,胡洁.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20):109-110.
[7]别敦荣等.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2)5257.
[8]袁本涛.百年学府的新生与崛起——筑波大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8894.
[9][10]阎光才.斯坦福的硅谷与硅谷中的斯坦福[J].教育发展研究,2003(9)8791.
[11]许翔宇等.今年提供14000个受津贴学额 我国提前实现大学扩充目标[EB/OL].[2013-03-29].http://www.zaobao.com/news/singapore/story20140329-326137.
[12][13]杨晨光等.英国华威大学迅速崛起的秘诀何在?——访英国华威大学校长范得莱德教授[N].中国教育报,2004-08-11.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ributing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He  Xiaolu, Ye  Rensun
Abstract: Nowaday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their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 of academics, comprehensiveness and expansion” can hardly be effective. Only when catering to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and interacting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a university achieve increasingly broader developing space. Thu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learn from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tter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erms of contributing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investiga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local colleges and the society. Firstly,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 contact with the society oriented by external demand, and secondly to promot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uild up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heir own districts or industries by placing emphasis on their unique features.  The service quality must be increased and  the service field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be widened by establish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government,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developed countrie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cial interaction,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上一篇:消费者“后悔权”的特征及完善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 下一篇:教师调节幼儿情绪的实证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音乐教育论文: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改革模式
  • 音乐教育论文:新形势下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的策
  • 音乐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流行音乐教
  • 核心论文:区块链在高校精准资助中的价值意义
  • 核心论文:高校思政工作方法创新研究
  • 核心论文:高校学生非正式社团的生成及引导
  • 核心论文:建设高校优质“青马工程”的基础保
  • 艺术教育论文:高校小提琴教学中建构主义理念
  • 核心论文: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
  • 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保障
  • 高校教育管理协同机制基本要素和对策
  • 侗族传统手工艺在地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现
  • “乔哈里窗”视域下高校学生宿舍共同愿景构建
  • 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浅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工匠精神”的融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