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泛偶像化”现象形成机制与应对策略


2016-08-23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梅 琳

【摘要】新媒体时代“泛偶像化”现象具有表征易变性、娱乐趋俗性、虚实交互性等典型特征,文章从青年受众群体、先进传播手段两个方面分析“泛偶像化”现象的内外动因,并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新媒体应培养的传媒责任、偶像自身的示范作用、崇拜者自身的社会认同感等方面对“泛偶像化”现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新媒体 青年 泛偶像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偶像崇拜”一词随着大众娱乐化的发展而被人们广泛应用,主要是指当下的青少年对于娱乐圈艺人的一种喜爱和追捧,这一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含有青少年的这种崇拜较为极端和盲目之义。其实偶像崇拜不是在媒体普及的今天才出现的,这种现象自古有之,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人对那个年代的偶像人物的特定崇拜,像在远古时期,人们崇拜本部落的图腾或是英雄人物。偶像崇拜也不仅限于对于娱乐圈明星艺人的崇拜,在各行业领域中,人们都有各自崇拜的偶像,像在文学领域或是科学领域,他们各自崇拜的偶像就有所不同。

偶像崇拜活动也是随着社会进行变迁的一种活动,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偶像。这种变迁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价值取向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归根究底,一个时代崇拜什么,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时代的物质基础决定的,物质基础决定着这个时代的人拥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什么样的审美标准以及什么样的价值观取向等,这决定了他们崇拜什么和背弃什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一个时代人们崇拜的偶像身上,去发现这个时代人的审美特质与思想特质,从而推理出形成这些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愈加多元化,这一方面是由于物质基础的变化导致的,而另一方面则与当今发达的媒体产业有着联系。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传播信息的媒介载体,人们每天被媒体信息所包围,因而媒体对于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标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它们对于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媒体对于人们的偶像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人们也并非完全被动接受着大众媒介输入的信息,被动接受着大众媒介塑造的偶像。人们在偶像的选择与崇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以及思想的开放,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而媒介机器制造着各种类型的偶像,人们根据自己的标准来选择喜欢谁、崇拜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大众媒体根据人们较为普遍的审美标准来制造偶像形象。而在当代,娱乐体系内部生产结构日益成熟,制作包装提出一个偶像已经是很容易的事,公司的包装,各种媒体的炒作,很容易让大众知道一位明星的出现与存在,并迅速积聚粉丝,而且现在的偶像不仅是传统的娱乐圈歌手、演员等,大众媒介还制造出更多的平民偶像、行业偶像、另类偶像等,社会已经进入了泛偶像化时代。

新媒体时代“泛偶像化”现象的典型特征

正如上文所说,偶像崇拜活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从偶像崇拜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国家的大部分事业还在计划经济体制内,对人们倡导的是对国家无私贡献等道德上的高尚,那个时代树立的是道德偶像。到了80年代,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加之国家大力倡导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开始重视教育,这一时代人们的崇拜改为对知识的崇拜。而到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效逐渐显现出来,更多的人开始从商,以建立财富为目的。新千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人们的思想也较为多元化,人们开始对成功有所追求,人们崇拜的是在各种领域与行业的成功人士。

近年来,人们开始思考关于自身的问题,这也与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关,我是否幸福,我是否有追求、有梦想成了更多人思考的问题。而在新时代下成长的青少年,他们早已经过了对道德偶像或是知识偶像崇拜的年代,他们身处这个科技发达、信息发达与价值多元的时代,这使得他们的审美标准更加多元,崇拜的对象也更加多元,但总体上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表征易变性。在以往的道德崇拜、知识崇拜、财富崇拜抑或是成功崇拜的年代里,人们所崇拜的是一个人道德上的品质、学识上的渊博或是事业上的成功,这是对一个人精神、才学和打拼能力的崇拜,是对一个人内在精神气质的崇拜,这种崇拜能够使人们不断向他们学习,获得进步,促进社会发展。而在现在这个媒介发达、过度娱乐化的时代,人们偶像崇拜的选择标准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青少年们崇拜喜爱谁,首先是由其外在特征决定的,一个人长相如何、身材如何以及穿衣打扮是否潮流另类等等,这些视觉特性成为青少年偶像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使得偶像一词的内涵肤浅化,谈及偶像,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容貌较好而无真才实学,却被青少年追捧的人。这也是许多娱乐圈艺人极想摆脱偶像的帽子,他们想证明自己的歌唱、演技等才艺能力,而并非是靠容貌在娱乐圈立足。而且由于这种偶像选择关注的是人的外部形象,而非一个人内在的精神特质或是才能,也使得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对象并不十分牢固,因为青少年在外在审美上很容易发生变化,不同阶段、不同因素的影响,很可能就使得他们不再喜欢原本的对于人的外貌的审美标准,而建立新的准则,重新进行偶像选择,这也就使得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活动具有不稳定性、短暂性和易变性的特质。

娱乐趋俗性。纵观中国几代人的偶像崇拜变化,不难看出,人们的偶像选择标准,从道德知识的严肃性崇拜,走向了歌手、演员的娱乐性崇拜,从官方的正统性偶像崇拜,走向了网络平民的崇拜。近年来,芙蓉姐姐与凤姐这两位红人的走红,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即使是在泛偶像化时代与网络偶像时代,正如上文所说,人们崇拜的一个标准便是外在的特质,是否拥有姣好的容貌,然而芙蓉姐姐和凤姐不论是传统的中国美女审美标准还是现今的多元审美标准,人们都很难给其评判出一个“美”字。然而就是这样容貌不出众,甚至有些丑的芙蓉姐姐和凤姐,却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不得不质疑,社会是否已经进入了审丑时代。但深究之下,芙蓉姐姐与凤姐受到追捧,并不是因为人们的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人们喜欢的仍然是容貌靓丽的明星艺人,对于芙蓉姐姐和凤姐,大多数人是抱着一种猎奇和嘲笑的心态来关注,从这种关注中获得一种自身的安慰和内心的平衡,他们只是把这种关注当成日常的谈资与笑料,而非是去崇拜模仿,这种选择是明显的娱乐趋俗化。

虚实交互性。当代影响青年最多的不是电视媒体,更不是报纸广播这样的媒体,而是新兴的网络媒体,现代的青少年几乎都喜欢运用网络来接收和发送信息,网络成为青少年的一个聚集之地,因而在网络之中,也制造和存在着大量的偶像。人们可以将现实存在的真实偶像搬到网络空间中,进行炒作和传播,引起人们的关注,培养大批的网络追随者和崇拜者。而另一种偶像制造途径便是先在网络中走红,进而走进现实,成为偶像。而在网络上,还存在着一些所谓的“大神”偶像,他们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他们存在于某个论坛或是网络游戏之中,在一定的网络圈子社区内因为某种特点经过网络传播和炒作而走红,但他们一般只存在于网络之中,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让青少年对其进行崇拜。网络等新媒体造就了更多的偶像形式,使偶像崇拜出现虚实交互的现象。

新媒体时代“泛偶像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新媒体与传统的三大媒体相比,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话语权下放,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新媒体,都可以自主选择要接收的信息,都可以自由在新媒体上发布信息,这种信息可以是一种客观信息的传递也可以是一种个体主观态度与情感的展现与发泄。新媒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信息使用方式与思维模式,影响着人们价值判断,自然也对人们的偶像崇拜标准产生重要影响。

新媒体的青年受众主体是“泛偶像化”现象的内在动因。当代的青少年是在文化较为开放自由的环境下成长的,因而他们更喜欢接触不同类型的异质文化,而且他们的自主意识开始发展,极力想表现自身的独特性,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因此追新求变,紧跟时尚潮流成为青少年一个共同的表现特质。由于青少年时期是其价值观发展的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并没有稳定下来,而在不断摸索形成之中,因而他们不断接触新的事物,形成新的看法与标准,不断变换着偶像崇拜的原则。而大众媒体正是根据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特征,制造包装出多种类型的偶像,来吸引崇拜某个部分特质的青少年。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一种对自我追求的崇拜,是对某些特质进行认同的一种行为。当在某一个艺人明星上看到了自己喜欢的某种特质,他就会产生崇拜心理。青少年是因为某种特质而喜欢上偶像,而不是因为偶像而喜欢了某种附加的思想观念。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偶像的力量也能影响青少年原有的态度,一些青少年会因为喜欢偶像,所以也接受了偶像的某些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

但当下各种娱乐工具不断推出各个类型的偶像,表面上看是给青少年提供了各种偶像类型的不同选择,而实际上,青少年面对诸多的选择,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判断标准,一方面会产生迷茫,在精神上找不到寄托感,而另一方面,一些青少年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接受媒体制造的偶像。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近年来各种选秀活动火爆,因为在选秀活动中,受众似乎觉得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参与了偶像制造活动。他认为偶像的类型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而产生的,由自己制造的,而不是由娱乐制造而提供给自己的。

新媒体的先进传播手段是“泛偶像化”现象的外在动因。新的事物的出现,最先接触的是青年群体,最先接受与使用并传播的仍然是青年群体。像早年的腾讯QQ,到近几年的微博、微信,他们都是青年最早使用,并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而这些新媒体工作在运营之初也是根据青少年群体的特点而设计的,他们的运营策略也是根据青年群体的使用特点而策划。

青少年接触并喜爱使用这些新媒体来接收信息,这就使得一些偶像产生机制积极利用这些媒体来进行偶像炒作。由于这些新媒体具有巨大的信息传播优势,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快速而大量的传播,一张照片、一段视频都是能被上百万甚至几亿人接收,因而这些新媒体工具成为了快速制造偶像的绝佳武器。然而在偶像不断出现的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偶像不过是昙花一现,这也是新媒体制造偶像的一个弊端,它只能快速地引起人们注意,而如果没有后续的操作,这些偶像也将快速被人们遗忘。

新媒体时代“泛偶像化”现象的应对策略

“泛偶像化”社会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一方面,一些青少年被不同的偶像所包围,在偶像选择上不停变换标准,这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是不利的;而另一方面,面对诸多的偶像,一些青年从最初的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到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不盲从社会的偶像制造机器,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与价值选择,在思想意识上获得进步。但青少年时期毕竟还是一个心理并不成熟稳定的时期,还需要社会在多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

第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改革开放,社会文化的多元,使得人们的价值观选择更为丰富,面对泛偶像化,很多人都是持不赞同的态度,因为泛偶像化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讯息:只要炒作成名,能够被众人关注,那么便可获得地位和财富。这种错误的价值观正在呈现给现在的青少年,这将会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而且面对社会信息的开放性,多种价值观都在同时影响着青少年,青少年接触多种多样的看法与观点,反而不知道该以何种态度来评判社会,这就需要有一种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的存在,来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引导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其中就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我们用于引导青少年思想成长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在当下思想意识混杂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准则和行为准则来进行宣传和建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新媒体工具,通过各种途径让人们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学习的接受,从而形成社会与民族的向心力,让青少年在泛偶像化时代能够在精神上有所指引。

第二,新媒体应担负起传播正确价值观的社会责任。现代的新媒体工具比起传统工具,在传播方面更为自由,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其在运作传播过程中,并没有信息准入的严格标准,也没有媒体运作的准则与规范约束。这使得一些新媒体在发布信息时很少从道德层面来思考问题,而只追求所发布的信息能够引起公众关注、获得人们的点击率,增加网络运营收益。这种不正确的运营观念,使得新媒体的信息往往存在夸大、扭曲事实,甚至捏造事实的情况,这些信息不仅给信息接受者带来错误的引导,进而引起各种言论关注和情绪的发泄,而且这些不实的信息也给当事者本身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伤害和物质损害。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国家有关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其运营进行法制化和规范化,而另一方面则是新媒体自身要有充分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把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作为自身的责任,而且由于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国家在法治管理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媒体自身的自律与社会责任感的担当是更为重要的。

第三,偶像自身要发挥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偶像之所以被称为偶像,是因为有一批人对他们崇拜和膜拜,这批人会对偶像的思想观念进行认同,对其行为方式进行模仿,因而偶像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当一个人被标榜为偶像,那么这个人他所担当的就不是单独个体的责任,媒体与部分社会群体都在关注他的一言一行,作为偶像,他必须担当起作为一名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即给追随者树立正面的形象,传播健康的价值观念与发出正面的能量传递,只有这样,他的追随者们才能够接受到正面的价值引导,也让偶像的作用更加被社会正面重视。

同时,青少年自身也要加强理性的认识,在偶像选择过程中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在追随偶像的过程中,对于自身要有清醒的认识,客观评价偶像的思想与行为,而不能盲目崇拜,全盘接受。


上一篇:青年志愿者行为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构 下一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退休人员再就业问题
相关文章推荐

  •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颜值崇拜现象探析
  • 职业教育如何形成多元共治新格局
  • 城市夜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 核心期刊论文: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
  • 网络直播违法现象及其监管问题新探
  • 谨防乡村振兴中的“样板化”现象
  • 杜绝“吃空饷”,特权治理是关键
  • 世界一流学科形成的影响要素研究
  • 明清苗疆治理与边疆商业城镇的形成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逻辑
  • “泛偶像化”现象的反思
  • 俄语语言羡余现象探究
  • 近年来汉语流行语中旧词新义现象探析
  • 传承红色基因 汇聚磅礴力量
  • “全民直播”现象的文化反思
  • 经济高杠杆是如何形成的